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糧食連年增産仍趕不上需求增加
2013-06-23   作者:馮華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字號

  夏糧豐收有沒有水分?

  政策優惠,面積增加70萬畝,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單産提高1公斤以上

  農業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6月20日,全國冬小麥已收穫3億畝,麥收進度接近九成,從各地田間測産和實打實收情況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面對豐收的喜訊,一部分公眾在高興的同時也有疑惑:我國的糧食生産為啥能夠打破過去的“兩豐一欠”怪圈,取得連年豐收?糧食“九連增”、冬小麥“十連豐”的數字有沒有水分?仔細分析一下影響糧食産量的各要素,就會明白今年夏糧為何會在産量基數高、生産成本高、災害威脅大等不利條件下再獲豐收。而這些因素,也是支撐我國糧食連年增産的重要原因。
  先看面積。搞農業的人常説一句話:“種不種,看農民”。農民看什麼?主要看價格。這些年,國家連續&&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産的好政策,糧食價格小步上漲。今年農業“四補貼”資金1700億元,比上年增加32億元。去年秋冬種前,國家及早公布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1.12元,提高0.1元。中央財政還專項安排17億元小麥“一噴三防”補助資金,對冬小麥實行全覆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助資金也由4億元增加到8億元。好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今年的夏糧面積穩中有增,播種面積達4.15億畝,比上年增加70萬畝,為夏糧增産奠定了基礎。
  其次看單産。夏糧單産創歷史新高,據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實地調查分析,今年冬小麥畝穗數略增,穗粒數持平,千粒重增加。預計夏糧畝産將比去年提高1公斤以上。
  單産提高,靠的是科技支撐力度不斷加大。這些年,我國針對重點作物、重點區域研究推廣了一系列防災減災穩産增産技術。以小麥的“一噴三防”為例,據測算,平均可增産10%以上。今年全國對3.4億畝冬小麥實施“一噴三防”補助,對增産的貢獻很大。
  有了好的技術,並不意味着就能有立竿見影的增産效果,關鍵要讓農民使用上。這些年,我國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和産業技術體系不斷完善,每逢關鍵農時,專家和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推動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全國1萬多個小麥、玉米、水稻萬畝高産創建示範方則為農民樹立了一塊“看得到、學得會”的示範樣板,選什麼品種,用什麼技術,農民都跟着示範戶學,其輻射帶動作用以幾何級數增加。2012年,我國11095個糧食萬畝示範片平均畝産610.2公斤,比全國平均畝産高出257公斤。
  再來看主産區和氣象條件。今年氣候總體有利,特別是黃淮海冬麥主産區氣象條件較好,增産趨勢明顯,彌補了西南西北夏糧因旱減産的損失。

  糧食安全無憂了嗎?

  糧食增産趕不上社會需求增加,每年新增糧食需求200億斤以上,資源約束偏緊,生産成本上漲

  連年增産,我國的糧食安全是否高枕無憂?事實上,這幾年,我國糧食連年增産,但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糧食供給偏緊狀態將長期存在。從2011年開始,我國已經成為小麥、大米和玉米等農産品的凈進口國,這&&國內糧食增産明顯趕不上社會需求增加。
  據農業部“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研究”課題組測算,我國每年僅新增糧食需求就在200億斤以上。農業部種植業司巡視員曾衍德介紹説,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糧食等農産品的消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糧食需求增加主要源於四個方面:人口總量增加、消費結構變化、城鎮人口比重上升、糧食加工産業發展。以飼料糧為例,我國糧食消費正進入口糧減少、飼料糧消費快速增長的階段。過去10年,我國人均豬肉消費量每年增加0.28公斤(糧肉轉化比3:1),加上牛羊肉、禽肉、蛋、奶等增加的,折算飼料糧需求年均增加68億斤,口糧年均減少28億斤。而隨着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每年新增人口和新轉化的城鎮人口的糧食需求就在100多億斤以上,再加上精深加工用糧每年增加3%的需求。這些,都在考驗着我國的糧食安全。
  再來看供給。我國的糧食産量在2003年跌入8614億斤的低谷後,2004年開始增産,用了5年的時間才重新恢復到1萬億斤以上的水平。2012年,糧食總産11791億斤,比上年增長3.2%。在糧食“九連增”的基礎上,耕地、水等多種資源要素已經繃得很緊,繼續擴大糧食面積的空間十分有限,穩定增産的壓力越來越大。
  資源約束趨緊的同時,糧食生産又面臨着物化成本與人工成本“雙漲”、種植收益和生産組織化程度“雙低”的局面。不僅化肥、農藥、飼料等生産成本增加,土地流轉承包費用和人工成本都“漲勢洶洶”。生産方式上又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種植效益低,組織化程度偏低。生産主體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影響了糧食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都進入高風險階段,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影響着我國的糧食安全。
  依靠進口的路也走不通。首先,全世界糧食供需矛盾突出。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2/2013年度全球穀物産需缺口約640億斤。其次,國際貿易量很小,每年全球穀物貿易僅為我國糧食總産量的一半左右,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也就是3500多萬噸,僅佔我國大米消費量的25%左右。
  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

  繼續增産怎麼幹?

  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構建調動地方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政策體系

  那麼,13億人的飯碗應該怎麼保?有關專家&&,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政策、機制、組織方式、經營主體等多方面着手;需要統一認識,努力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農技人員科技興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構建糧食和農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過去9年,我國糧食面積恢復增加1.78億畝,繼續擴大糧食面積的空間十分有限。在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可以從提升耕地質量上多做文章。據農業部門測算,中低産田改造後,畝産可以提高20%。以河南省為例,去年鞏固完善和新建高標準糧田1734萬畝,在今年出現春季持續乾旱和強降雨天氣時,全部實現科學灌排,為夏糧豐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更重要的,還是要挖掘科技增糧的潛力。糧食年年都在增産,主要動力是科技。去年、前年,科技對單産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2005年,安徽小麥畝産只有250公斤,現在達到了330多公斤。這是怎麼做到的?改進品種、平整土地、套播改直播、測土配方施肥、高産創建……可以説,科技增糧的潛力巨大。”曾衍德説,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實際單産僅為品種區試産量的58%—78%,預計到2020年,我國糧食作物還要完成1—2次品種更新,通過集成推廣配套栽培技術,單産有望提高15—20公斤。
  高産創建,作為集成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平台,可以説是促進糧食增産的最有效途徑。“今年我種了13畝小麥,一畝地能打1280斤小麥,比往年一畝地能多打200斤。能取得這麼高的産量,關鍵是高産創建的作用。”河南省滑縣道口鎮東小寨農民王明賢説。在高産創建項目帶動下,村裏所有地塊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農機能下田”。村裏的小麥品種整個都換了一茬,統一供種不僅質量好,價格還比市場上便宜。每到關鍵農時,包片的技術員就直接到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地指導。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方向。據統計,2011年3種糧食(小麥、水稻、玉米)每畝凈利潤251元,每畝成本利潤率31.7%,與其他行業相比並不低。但由於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民種地的效益還是無法和外出務工相比。因此,今後亟須加快發展規範化的農民合作組織,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主體,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等,為我國的糧食生産打下堅實基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糧食連年增 供給挑戰仍不小 2013-06-26
糧食高儲備政策不宜改變 2013-06-13
糧農組織:中國糧食産量增速將放緩 2013-06-07
自給自足的糧食政策並不體現智慧 2013-06-05
糧食局:嚴格安全事故責任追究 2013-06-0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