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日發布的6月滙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錄得48.3,在5月跌破警戒線的基礎上繼續下滑,創下9個月以來最低。專家分析認為,滙豐PMI初值走低意味着當前製造業發展面臨着較大壓力,但是滙豐PMI更多反映的是小企業的情況,所以無需對數據過度解讀,下一階段製造業整體變化趨勢還將主要取決於國家政策取向。 6月滙豐PMI初值較5月繼續回落0.9個百分點,除了總體指數,6月中國製造業産出指數初值錄得48.8,較5月回落1.9個百分點,為8個月以來最低。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點評稱:“隨着生産與需求增速的顯著回落,6月滙豐中國製造業PMI的初值降至9個月來的低點48.3。製造業仍然面臨着外需惡化,內需疲弱以及去庫存壓力增大等挑戰。在穩增長的政策選擇上,政策層面更側重通過加快改革促平衡,而不是簡單加大刺激力度。改革加速推進無疑利好長期增長前景,但對經濟的短期提振效果有限。因此,我們預計二季度的增長略微放緩。” 聯訊證券宏觀及固定收益高級分析師楊為敩認為,縱向比較來看,歷年的年中是PMI數據的洼地,顯示出本期數據下跌有季節性擾動因素,但這並非是主要因素。因為從季節調整序列來看,目前的指標已經從去年12月的相對高位回調至去年三季度左右的位置,目前的經濟走勢和信心指數表現得較為同步,信心指數強化了經濟走弱的趨勢。 在楊為敩看來,小型製造企業未來情況可能進一步變糟。他説,如果把官方PMI看作大企業指數,而將滙豐PMI看作小企業指數的話,二者之差可以反映二者的預期差。從歷史序列中可以看到,二者的預期差是逆周期的,顯示出小企業的信心彈性高於大企業,當經濟回升時,二者差值縮窄,説明這种經濟回升受到小企業信心的提振,也使得經濟效率開始活躍起來。而從目前來看,小企業預期的相對劣勢逐漸凸顯出來,差值數據與實體經濟增速的數據的背離正在迅速被修復,由於沒有實體經濟增速的支撐,並且政策基調出現了明顯變化,這個差值正在常態化的過程之中。經過計算這個常態位置為-4,再考慮到官方PMI的季節性變化,滙豐PMI後期的走勢或將進一步明顯下降。 但是,製造業整體情況並不一定會與滙豐PMI同步。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工業運行室副主任原磊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滙豐PMI更多反映中小企業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期;官方PMI更多反映中國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的預期。從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來看,隨着國家“四化並舉”等擴內需政策的實施,産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以及城鎮化的發展等,很多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相比於2012年上半年還是有着明顯的好轉。相比之下,很多中小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業,在國家擴內需等政策中得到的實惠較少,而凈出口遲遲難以真正回升卻成為實實在在的壓力,經營狀況反而更加困難。 “實際上,未來一段時間的製造業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政策的取向。”原磊進一步説,如果國家仍將“保增長”作為首要政策目標,那麼由於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很大空間等原因,製造業增速在一定的時期內,仍能維持較高水平。但是,在這種政策的作用下,製造業發展會積累越來越多的結構性問題,造成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不利於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國家將“調結構”作為政策首要目標,加大産能過剩的調整力度,加大環保力度,那麼製造業增速在短期之內就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但是,在這種政策的作用下,中國製造業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會得到改善,有利於促進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