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錳工業的設備裝備、生産工藝技術、環境保護等方面均居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在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圖書《中國錳業技術》撰寫的序言中稱,“中國在世界錳工業中不但是生産大國,而且是生産強國。”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中國變身世界錳工業強國的一個重要標誌,被認為是寧夏天元錳業集團公司(簡稱天元錳業)的強勢崛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段寧稱:“天元錳業的每一項技術進步,哪怕是小小的改進,都推動着世界電解錳行業的整體升級。”
十年一劍:西北高原崛起錳業巨頭
6月8日,迎着濛濛細雨,記者驅車來到寧夏中寧縣石空鎮工業園,對坐落在這裡的天元錳業各廠區先進行一個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竟然走了幾乎一個上午。
“天元錳業下轄9個子公司,佔地面積總計達37平方公里,比整個澳門的面積還要大。”陪同記者參觀的天元錳業副總經理高學祥説,“這家企業目前擁有電解金屬錳産能20萬噸,在建新廠區産能60萬噸,預計今年底新建産能達産後,這裡金屬錳總産能將達80萬噸。”
80萬噸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據了解,早在2011年7月,天元錳業金屬錳實現20萬噸産能時,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錳業技術委員會首席專家譚柱中教授就此盛讚:“這是近幾年世界金屬錳工業發展標誌性事件之一。”而産能80萬噸則意味着天元錳業的金屬錳産量將佔據全球實際産能的1/3。
據了解,在10年前的2003年6月,天元錳業還是原中寧縣化肥廠旗下一家小型金屬錳廠,曾因瀕臨倒閉而公開掛牌出讓。一個叫賈天將的農民企業家以301萬元的價格收購金屬錳廠,更名為天元錳業。
但此項收購在當時並不被人看好。原因是寧夏中寧地處西北高原,不僅與以黔湘渝交界處的“錳三角”為中心的錳原料市場相距甚遠,而且周邊沒有消費金屬錳的大鋼廠。只有賈天將本人懷抱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悲壯雄心,做起自己的錳業大夢。
十年磨一劍,出鞘始見鋒。今天的賈天將終於夢想成真。天元錳業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解金屬錳材料生産基地,資産總額為209.8億元,員工總計達2.6萬人。在集團公司下屬9家子公司中,天元錳業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超過13億元,萬隆新材料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則達18億元。
談及賈天將夢想成真的原因,中寧縣工商局副局長田知立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從當年賈天將販賣水果、經營紙箱,到生産電解錳,她一直是其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她認為,賈天將身上集中體現了西北人特有的品質:“誠信、敦厚、執著”。
“其實,賈天將還有一個特質——獨到的市場眼光。”高學祥告訴記者,在中寧發展錳業,別人看的是劣勢,賈天將看到了優勢:一是能源優勢——電解金屬錳行業是用電大戶,電費在金屬錳成本中佔1/3左右,而寧夏電力充足,且電價較“錳三角”便宜近一半;二是氣候優勢——金屬錳産出後需烘乾陰極板,西北地區氣候乾旱,自然乾燥即可;三是土地資源和交通運輸優勢——中寧縣石空工業園擁有大片工業備用土地,且緊靠包蘭鐵路和109國道,可直接從天津港進口高品位錳礦石,每噸運費比常規運費低40%……
科技創新:成就全球業界霸主
“天元錳業的發展目標不只是做大,更要做強。”賈天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在中國電解錳行業要做大做強,最重要的就是靠科技。”
據了解,錳是重要戰略資源,90%用於鋼鐵工業,故有“無錳不成鋼”之説。作為全球第一鋼鐵業大國,中國也是金屬錳消費大國和生産大國。但中國錳工業大而不強,國內錳資源不僅貧乏,而且主要集中在南方,由此形成位於黔湘渝地區的“錳三角”。
位居大西北的天元錳業一開始便確立了“礦石原料靠國外進口,不與國內廠家爭資源”的發展路徑。但是,國産錳礦石屬於碳酸錳礦,可直接和硫酸反應;國外錳礦石雖然品位較高,卻多為二氧化錳礦,需要一個複雜的轉化過程。同時,國外錳礦石的含鐵量是國內礦石的3到5倍,除鐵也成為一個技術性瓶頸。
“技術難關要靠技術創新去攻克。”這是賈天將為企業發展定下的基調。作為全國首家全部使用進口礦石生産電解金屬錳的工廠,天元錳業與中南大學、寧夏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國內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結成“産學研用”技術聯盟。賈天將甚至提出了“兩個凡是”:凡是科研院所專家能提出來的技術方案都要不惜成本合作開發,凡是能看到、聽到的技術,哪怕是一點點改進,都要拿來試。
經過數年艱苦攻關,天元錳業終於成功研發出全國首創的還原焙燒工藝,從而使進口二氧化錳實現了高效轉化;同時,他們還自主研發出了針對進口錳礦的除鐵新技術,使原來生産一噸金屬錳的除鐵成本,從120元降到不足6元錢……
“科技創新把天元錳業推上了國內乃至世界同行業競爭的制高點。”賈天將舉例説,比如,天元錳業生産的電解金屬錳産品純度可達到同業最高即99.99%,由此帶來市場的供不應求;生産成本卻可降到同業最低,別人生産一噸金屬錳平均耗電8000多千瓦時,而天元錳業只有5000多千瓦時。
據了解,經過技術攻關,天元錳業的酸霧吸收塔、氨氣收集處理設備等均係行業內首創。目前,還有近十項技術創新項目正在研發中。其中一項由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合作研發的電解車間自動化操作控制技術已取得重大進展,預計投用後可使天元錳業用工數量減少40%,一年半時間即可收回成本。
“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創新,在給天元錳業帶來的巨大市場效益的同時,也給予董事長賈天將帶來更加宏偉的創業豪情。”高天祥告訴記者,天元錳業的電解錳年産能從1500噸發展到8萬噸、再擴張到20萬噸,直到目前規劃在建60萬噸……一個堪讓世界震驚的年産80萬噸電解錳行業巨頭不久之後將在中國西北高原悄然崛起。
環保優先:打造循環經濟産業鏈
實事求是地講,《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剛剛走進天元錳業時,關注的首要問題並非上文所述的“産能”和“科技”,而是環保問題。因為,電解錳屬於高污染行業,數年前發生在“錳三角”的尾礦庫垮塌污染事件,曾引起包括中央高層領導在內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企業不消滅污染,必會被污染消滅。一個不注重生態環保的企業,不可能做大,更不可能做強。”這是賈天將在談及天元錳業的環保話題時説的話。
據了解,電解錳行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廢水、廢氣和廢渣。在天元錳業,高學祥向記者出示的一份詳盡的環保賬單記錄着這家企業在治理廢水、回收廢氣,利用廢渣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
——投資2.02億元的廢水綜合治理系統投入運行,實現了廢水循環利用不外排。
——投資2200萬元建設除塵和酸霧吸收裝置,解決廢氣污染問題,改善了作業環境和周邊環境。
——在投資1800萬元對渣場進行防護處理後,如今投資15.06億元的水泥熟料生産線正在緊張地建設之中,預計今年底將投産運行,不但可以解決當年錳渣,還可以逐漸消化往年存留的各類工業廢渣……
至此,天元錳業生産環節中的“三廢”全部達標。
資料顯示,錳渣不僅量大,而且含有鎘、鉛、砷、銅、鋅、錳等重金屬物質,製成水泥會消除此類重金屬污染嗎?
面對記者的追問,高學祥回答説:“我們專門就此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合作開展一項研究課題——即電解金屬錳渣的無害化和資源化。經過六七年的研究,目前已能夠把錳渣裏有用的東西提出來,有害的固化掉,為錳渣的處理提供一條全新的路徑。”
“在當前全國上下普遍注重環保的大背景下,實現清潔化生産是關係到金屬錳行業能否生存發展的大課題。”高學祥告訴記者,目前天元錳業廢水、廢氣和廢渣都已“變廢為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産業鏈。
據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寧曾在參觀天元錳業後感慨地説:“無論是所具有的環保意識,還是它的環保水平,天元錳業都是推動中國錳行業環保進步的首選。”
採訪結束時,賈天將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前不久,石空鎮新橋村一位村民在碰見他時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天將呀,你們那個硫酸廠咋一直停産呢?”原來,這位村民常從天元錳業旗下的硫酸廠經過,既聞不到硫酸的味道,也看不到煙囪在冒煙,他懷疑這個廠是不是倒閉了。當得知硫酸廠投産5年來一直在正常運行時,這位村民情不自禁蹺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