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此次新股發行改革方案將發行節奏交由市場自主控制,批文有效期相應延長至12個月,在自主定價、穩定股價預案、減持與發行價挂鉤、主承銷商自主配售等機制的共同作用下,為取得更好的發行效果,IPO融資需求將逐步、平穩釋放
《中國證監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7日發布,並將於21日結束徵求意見,新股發行恢復亦提上日程。業內預期,《意見》正式實施後,已過會未拿批文的80家企業將成為首批恢復發行的企業,由於改革後發行批文有效期延長,同時發行節奏由市場控制,預計IPO開閘後,融資需求將逐步釋放。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此前介紹,待《意見》修訂完善並正式發布實施後,在審企業若按照法律規定程序完成了審核進程,並已符合《意見》規定的各項內容,就具備了獲得核準批文的條件。
某已過會企業保薦機構人士介紹,目前已着手準備更新和補充所保薦項目的上市文件,按照《意見》擬規定的內容,增加發行人穩定股價預案、控股股東及持股高管減持承諾、5%以上持股股東持股及減持意向等披露內容,“獲得批文後到發行前,我們還需要拿出新的詢價和定價方案並披露。”
業內人士預期,《意見》完成徵求意見並經修改完善正式發布後,已過會企業中將有部分很快獲得核準批文,但由於此次改革方案將發行節奏交由市場自主控制,批文有效期相應延長至12個月,在自主定價、穩定股價預案、減持與發行價挂鉤、主承銷商自主配售等機制的共同作用下,為取得更好的發行效果,IPO融資需求將逐步、平穩釋放。
同時,在滿足上述兩項監管部門發放批文條件的基礎上,又有兩方面因素決定了企業融資需求的“緩釋”:一是在審企業更新上市文件信息披露內容、中介機構確定詢定價方式有先有後;二是企業將根據自身不同需求,選擇能夠實現更好發行效果的時間窗口。
資深專家測算,按照已公布籌資額,已過會企業累計融資約在600億元,若從8月份恢復正常審核估算,預計年內新上會企業160家左右,融資規模在1000億元以內,由此全市場年內IPO融資規模可能在1500億元,在市場承受範圍內。
這位專家同時&&,《意見》公布後,市場之前熱議的“打包發行、集中上市”實際上成為一個不確切的概念。“由於發行價格自主確定,主承銷商有自主配售權,詢、定價機制相應改革,為確保發行成功,並實現買賣雙方利益均衡及最大化,企業將傾向於根據市場博弈情況在一年批文有效期內,選擇不同的時間窗口發行,由此即使數十家企業同時獲得批文,這些獲批企業同時上市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他説。
“此次改革後,如何確定價格、選擇發行時機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一位投行人士説,如果多數企業扎堆發行,必然在客觀上造成價格降低和發行難度增大,但他也&&,在充分信息披露的基礎上,即使碰到數家企業同時發行上市,好企業仍將享有更好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