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遇上史密斯菲爾德”,這是一部有着鉅額投入、明星陣容和全球票房號召力的大片,導演兼主演正是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
73歲的萬隆自稱不過是“殺豬賣肉”的,實際上是行業真正的大腕,這一次他站上了全球並購市場的舞&,演對手戲的既有史密斯菲爾德這樣的産業巨頭,也有高盛等金融大鱷,大幕剛剛開啟。
國際化心願
雙匯並購全球最大豬肉生産商史密斯菲爾德的消息來得很突然。不過,對於雙匯集團的掌門人萬隆來説,這起跨國並購或許在多年前便已開始醞釀。
5月29日,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聯合發布公告稱,雙匯國際將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已發行的全部股份,價值約為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7億元),其中股權部分對價約為47億美元,債權部分對價約為23億美元。
作為雙匯集團和A股上市公司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雙匯國際承諾,收購完成後將保持史密斯菲爾德的運營不變、管理層不變、品牌不變、總部不變,同時不裁減員工,不關閉工廠,並將與美國生産商、供應商、農場繼續合作。
如果交易順利完成,這將是中國食品業迄今最大的一起海外並購案,高達71億美元的交易金額也遠遠超出此前的案例。在獲得監管批准並滿足例行成交條件後,兩公司預計此項交易將於今年下半年完成。
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第一屠夫”的萬隆年屆73歲,他正在完成自己最大的一個心願——把雙匯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萬隆曾&&,雙匯集團要由中國企業向國際化大公司轉變,使雙匯的産品質量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品牌國際化,全面走向國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雙匯。
此次雙匯出海,獵取的對象即是全球豬肉行業的龍頭老大。據了解,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成立於1936年,是全球最大的養豬及豬肉生産企業,2012年銷售額達到131億美元。而雙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總資産達200億元,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並計劃到“十二五”末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機會。”萬隆如此評價,通過並購,雙匯可以獲得高質、優價和安全的美國産品以及史密斯菲爾德先進的運作模式和經營經驗,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豬肉生産商和加工商。
萬隆&&,國家鼓勵和支持大企業“走出去”,食品企業更需要走出去,學習國外食品安全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也有利於産業的做大做強。對於雙匯來説,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目的是實現優勢互補,加速雙匯在全球的擴張步伐。
近年來,中國企業頻頻出海,雙匯正是其中的一個。從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吉利收購沃爾沃,以及農業食品行業的光明集團收購維多麥,這些海外並購案例不論結果如何,過程往往都充滿了曲折。
人們無從得知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董事會的談判細節,但不難想象,要打動這家全球豬肉行業老大,除了依靠雙匯強大的實力,萬隆一定還給對方講述了令人憧憬的“中國故事”。
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最新發布的展望報告,2010年,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為38公斤,在過去10年內增長了13%。預計未來十年,豬肉消費量仍將保持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為1.6%,中國豬肉進口量將翻一番。
分析人士認為,隨着動物蛋白的需求持續增長和升級,以及“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國內肉類行業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即使雙匯不參與史密斯菲爾德的經營管理,並購雙方的目標也將一致瞄準中國市場。
萬隆對媒體&&,完成收購後,雙匯不會到美國去建新的肉製品加工廠,同樣史密斯菲爾德也不會到中國來建工廠,但是雙匯會考慮將史密斯菲爾德的品牌和産品引入中國市場。
卓創資訊分析師姬光欣認為,首先,此次雙匯並購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無疑是加速了雙匯海外業務的擴張,也為雙匯帶來了國外先進的管理與生産經驗;其次,雙匯也可利用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的良好聲譽,提升自身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為雙匯成為全球知名品牌鋪平道路;再者,史密斯菲爾德將成為雙匯的全資子公司,這樣也為雙匯在海外投資提供了方便。
資本的力量
如果萬隆真的只是“殺豬賣肉”,雙匯可能走不出河南漯河,更不用説全球擴張。這位“中國第一屠夫”,實際上還是一位資本運作高手。
一位投行人士對記者説,雙匯此次收購與以往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在結構上有本質差異,可以看作是一次資本意義大於産業意義的行為。這次收購的買方雙匯國際是一個BVI公司,這是雙匯發展的境外股東實施的一次境外收購,而以往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是內資企業在境外註冊子公司再去收購境外企業。
據了解,雙匯國際是一家設立在境外的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肉類上市公司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也是雙匯發展第一大股東雙匯集團的控股股東。鼎暉、高盛、新天域、淡馬錫等國內外私募股權基金和雙匯管理層所設立的境外公司均持有雙匯國際股份。
這種複雜的股權結構背後,是萬隆對“雙匯係”由來已久的資本運作,他與金融巨頭們一次次演繹着股權輾轉騰挪的戲碼。
第一回,雙匯引入國際私募基金。2006年,高盛和鼎暉通過共同控制的羅特克斯公司持有雙匯集團100%股權,並直接或間接控制雙匯發展超過60%的股份,獲得對雙匯發展的實際控制權。
儘管對於外資控股大型國有企業,當時從漯河市到商務部均有不同意見,但萬隆力排眾議。他堅持認為,雙匯集團要做大,尤其是做成跨國性的公司,沒有國際上大財團的支持做不到。
第二回,管理層收購(MBO),採取的是“曲線救國”方式。自2007年開始,通過一系列的股權變更,以萬隆為首的雙匯管理層和員工在境外投資設立的興泰集團成為雙匯國際的實際控制人,並最終成為雙匯發展的實際控制人。
第三回,重大資産重組。2010年,雙匯發展公布了重組方案,通過定向增發將雙匯集團相關肉類資産全部裝入了上市公司,該重組事項於2012年第三季度完成。重組完成後,雙匯發展新增註冊資本近5億元,年生豬屠宰量增長了300%,肉製品産量增長超過90%。
有了這些資本運作的經驗,此次“蛇吞象”式的跨國並購,融資問題對於萬隆來説並非難事。據報道,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將向雙匯提供40億美元,中國銀行將以雙匯在中國的資産作為貸款擔保,而作為交易顧問的摩根斯坦利將以雙匯在美國的資産作為擔保。萬隆透露説,不僅有中國銀行,還有國外銀團為此次交易貸款。
引人猜想的是,除了産業上與史密斯菲爾德加強合作,後期的資本運作的故事將會如何發展。有分析人士稱,此次雙匯國際在並購中走到前&,説明套現和相關投資人退出的問題開始成為雙匯資本運作的重點,而整個雙匯的資本運作故事,也開始走向高潮,高盛、鼎暉等國內外投行可能借此實現套現。
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在交易完成時,史密斯菲爾德的普通股將停止公開交易,從而實現私有化。屆時,史密斯菲爾德將成為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獨立子公司,以“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名稱經營。
有分析稱,交易完成後,第一步可能會實現雙匯發展和史密斯菲爾德在冷凍豬肉進出口業務上的合作,之後會經由雙匯發展和史密斯菲爾德的共同母公司雙匯國際安排進行品牌和生産方面的合作,最後不排除雙匯國際將史密斯菲爾德注入雙匯發展。
與危機過招
雙匯集團官方網站首頁,有一張萬隆目視遠方的半身像,旁邊是他題寫的“誠信立企、德行天下”。此時因並購案而引得全球矚目的萬隆,必有這般“天下”豪情。
然而,兩年前的悲情仍然歷歷在目。轟動一時的“瘦肉精”事件讓雙匯陷入信任危機,也讓行業內有着教父之譽的萬隆背負罵名。
201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台播出《“健美豬”真相》,曝出濟源雙匯收購含有“瘦肉精”的生豬,雙匯發展當日封住跌停板。
3月16日凌晨,萬隆從北京緊急趕回漯河,並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雙匯第一時間向消費者致歉、“瘦肉精”由抽檢改為逐頭檢驗。
3月23日,雙匯緊急召開了4000多人規模的全國經銷商視頻會議,以應對下架危機,希望能重新啟動市場。萬隆首次出面,就瘦肉精事件公開表態。
3月31日,雙匯集團在河南漯河市體育館召開“萬人職工大會”,參會人員包括雙匯集團所有管理層、漯河本部職工、經銷商、新聞媒體,雙匯再次致歉並公布整頓舉措。
有意思的是,根據當時的報道,持續了兩年小時的會議中,會場內的員工和經銷商對萬隆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甚至有經銷商高呼“萬總萬歲!雙匯萬歲!”
不過,萬隆深感壓力,“雙匯集團20多年時間鑄就的放心品牌受到置疑,這個損失難以估量”。同時他又信心滿滿,&&兩三個月雙匯就能恢復元氣。
這個足以使雙匯淪為另一個三鹿的危機,成了雙匯及萬隆個人的“分水嶺”。瘦肉精事件後,很多人感覺到,萬隆開始變了,比如不再執著於低調的務實,讓企業更多地走近消費者,比如開始綢繆多元化。
而在此之前雙匯二三十的發展歷史中,萬隆一直被認為很“自我”,別人很難改變他。面對各種危機和困境,他敢想敢做,在漯河素有“頭髮很少,頭皮很硬”之稱。
1940年出生的萬隆,青年時代曾報名參軍,是一名鐵道兵戰士,復員後被分配到雙匯的前身漯河肉聯廠工作。這家國營小廠已經連續20多年虧損,到了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境地。1984年,在企業改制的民主選舉中,44歲的萬隆被推選為廠長。
執掌雙匯的萬隆做了兩件自認為影響行業的大事,一是在1999年引入了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産線,大力推廣冷鮮肉的品牌化經營,二是開辦肉類連鎖店,改變了傳統“走街串巷、設攤賣肉”的模式。
一篇對萬隆的專訪報道中以這樣煽情的文字描述:出身在相對封閉、市場經濟不甚發達的中原地區,他把一個虧損的小肉聯廠,做成了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靠的就是一股“硬”氣。二十餘年來,他和體制博弈,與資本過招,甚至與自己的年齡抗衡,連他自己都説,“換了別人,可能早出局了。”
瘦肉精事件後,萬隆就曾表露心跡,説“早就想退休了”。如今,又有人説,這次並購案是萬隆要在退休前實現自己的“國際化”夢想。看來,73歲的萬隆老驥伏櫪,還要在國際商海中與産業和金融巨頭們過一次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