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參考報》記者4日從商務部“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專題發布會上獲悉,商務部正在醞釀多項外商投資領域的新政,包括編制首個中國外資指數,研究外商投資研發中心相關政策,繼續下放外資審批權等。記者此前了解到,系列外資新政有望年內密集&&。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介紹説,我國吸收外資規模已經連續三年突破1000億美元。累計到今年4月底,全國吸收外資的規模累計數達到1.3萬億美元,在全球吸收外資的排名中繼續保持第二位的東道國,也連續21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今年2至4月連續三個月單月吸收外資保持了小幅的增長,也證明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以及國際投資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 而在數量保持總體基本穩定增長的同時,我國吸收外資質量也出現了不少亮點。據介紹,我國吸收外資産業結構和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吸收外資已經達到48.2%,連續兩年超過製造業,高端産業吸收外資也明顯增加。目前,已有1800多家外資研發中心在中國運營,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超過50家。此外,我國吸收外資的區域效應也進一步顯現,2012年全國吸收外資的中西部地區佔比達到17.2%,比5年前提高5個百分點。 據介紹,圍繞繼續提升吸收外資質量,優化引資環境,商務部正在醞釀系列外資新政。“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是我們下一步利用外資非常重要的工作。”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黃峰&&,“商務部正在研究修改外商投資性公司相關的規定和外商投資研發中心相關的規定,爭取&&一些更有利於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發展的政策,特別是包括研發中心等等在內的機構在中國的發展。” 在外資審批制度方面,黃峰説,今年5月份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在117項審批中涉及外資的一項,即石油天然氣對外合作合同的審批,已經完全取消,接下來商務部還會繼續研究外資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在逐步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權限的同時,也在研究對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運營中間碰到的一些問題,對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作用做出一些評估。在堅持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過程中,通過加強管理來有效地防範外資帶來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