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糧庫火災原因查明 涉嫌9人被移送公安機關
2013-06-04   作者:袁泉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字號

  日前發生在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的火災事故引發廣泛關注。6月3日上午,黑龍江省公安消防總隊公布,失火原因確定為導線短路打火引發火災。中儲糧林甸直屬庫主任郜彥平等9人因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於3日被移送當地公安機關。據悉,經初步估算,火災已造成損失300余萬元。

  導線與配電箱摩擦,致絕緣皮破損,短路打火

  據介紹,通過詢問大量現場目擊證人以及勘查火災現場,在排除人為縱火的可能後,消防部門首先確定起火部位位於12號堆垛南側。
  在起火部位提取的糧食輸送機配電箱送經公安部瀋陽火災物證鑒定中心鑒定,結合鑒定結論,最終查明該起事故是由於穿過金屬配電箱的導線與配電箱箱體摩擦,致使導線絕緣皮破損,短路打火,引燃配電箱附近可燃的葦蓆和麻袋,進而引發火災。
  一位消防專家告訴記者,火災分析專家在現場發現了電閘箱熔珠,根據熔珠表面特徵和産生這種熔珠所需要的高溫,確定是由一次性短路造成的,由此得出了起火點位置和起火原因。
  據該專家介紹,公安部門還排除了亂扔煙頭的可能,“如果是誰扔的煙頭,火勢較慢,那樣會先看到黑煙再看到火,而現場是直接看到火。”
  至於導線為何會與箱體摩擦,專家&&,是由於糧食輸送機和其配電箱在該糧庫的實際操作中要隨堆垛不斷搬運,在移動過程中埋下了隱患。

  糧庫超儲嚴重,消防設施薄弱

  6月3日,中儲糧林甸直屬庫主任郜彥平等9人因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被移送當地公安機關。其中郜彥平與直屬庫副主任羅洪權被取保候審,直屬庫副主任于國春等7人被刑事拘留。失火原因查清後,事故已經移交大慶安監局繼續調查,以便進行安全生産責任的認定。
  作為國家儲備糧庫,林甸糧庫倉容7.6萬噸,火災發生時,糧庫共存有15萬噸糧食,除了7.6萬噸以外,其餘都採取露天堆放的方式存儲。
  同時,林甸直屬庫的消防設施也非常有限。偌大的庫區只有一個消防水池和一個提供消防用水的水鶴,本次火災中堆放最集中、火勢最大的糧囤周圍沒有消防設施可用。
  “531”大火救援指揮部副總指揮曹冰寒説,黑龍江省的糧食産量高,糧庫庫容普遍不足,只能採用露天茓囤堆放的方法臨時儲存,而露天茓囤由鋼筋支撐,草席覆蓋,防火性較差。
  “林甸的這個糧庫位於花園鄉,建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庫容只有三四萬噸,消防水池和水鶴可能可以滿足需要,但隨着糧食存量的增長,就不能滿足消防的需要。”曹冰寒説,中央儲備糧在有資質的倉房中儲存沒有問題,但茓囤僅是臨時儲備。
  2012年,黑龍江省的糧食産量超過1100億斤,而大慶市的林甸周邊地區正是玉米等高産作物的主要種植區。“為了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只要有農民來交糧,我們就必須收,因此才造成了15萬噸的庫存。”曹冰寒説。
  曹冰寒説,從今年春節後,林甸糧庫就開始了“超庫容”收購。

  火災造成損失300多萬元,已轉移糧食2.7萬噸

  火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到底有多大?
  有媒體報道稱,火災預計直接損失大約8000多萬元,這一數字的由來是按照火災中78個儲糧囤共計4.7萬噸過火糧食的價值得出的。
  “露天堆放的茓囤易燃,由於當天風力有七八級,溫度又達30多度,火借風勢,迅速蔓延,造成很多糧囤表面過火。由於當地政府和消防部門迅速調集撲救力量,很多糧囤都是只燒了表層部分,扒掉表面的一層皮,裏面的好糧食還可以往外運。”曹冰寒説。
  “目前,我們正在往外拉糧食。到6月3日中午總共運出去2.7萬噸了。由於火災現場尚未清理乾淨,燒焦燒燬的糧食總數還無法統計,據初步的估算,總量不到1000噸。”曹冰寒説。
  曹冰寒告訴記者,現在近千名工作人員正在清理現場,把表面燒焦和炭化的部分揀分離出來,將其餘部分裝車外運到大慶市、齊齊哈爾市和肇東市三地的11個糧庫,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
  “按照大豆200噸、玉米600噸、水稻200噸的數量,糧食損失價值大約284萬元,加上糧囤囤皮使用的草圍子和其他設施損失共307.9萬元。”曹冰寒告訴記者,燒焦的糧食還在清運,估計還要48小時才能完成清運工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一場大火燒出中儲糧困境 2013-06-04
中儲糧明火已滅暗火待查 2013-06-04
糧食局:中儲糧總公司須徹底扭轉事故多發局面 2013-06-03
中儲糧着火糧庫火災時存糧15萬噸 平時4萬噸 2013-06-03
調查中儲糧火災須打消公眾負面聯想 2013-06-0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