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菱鋼鐵14億美元資産恐“血本無歸”
曾經依靠中國鐵礦石市場迅速崛起的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供應商FMG面臨新的麻煩——高達12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如果FMG在6月30日之前未解決這個問題,將面臨被債權人破産重整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FMG正在四處融資,在澳大利亞和美國融資均被拒絕後,開始盯着中國這一最大的鐵礦石買家。而對於中國鋼企來説,這是一個陷阱還是餡餅?
求助 FMG尋求中國企業融資
一位知情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FMG目前都在積極和國內的相關企業進行接洽,希望通過抵押部分項目資産和出售股份等方式來獲得融資,包括寶鋼、鞍鋼、河北鋼鐵、天津物産等大型公司都在談,近期陸續很多鋼廠都到澳大利亞進行考察。
“FMG正在尋找國內企業融資,不過很多方案均被企業拒絕,天津物資集團就曾放棄了FMG的銷售預付款融資方案,主要原因是風險太高。”上述人士透露,目前FMG正急於出售其手中的基建資産TPI來獲得不少於30億美元的融資支持。公開資料顯示,TPI包括了FMG所有的鐵路及港口資産。在西澳,是否擁有基建的使用權是決定一家礦業公司能否投産的關鍵。
“前期高額債務加上高利息,FMG公司現金流出現很大問題,像脆弱的皮球一樣,隨時可能破裂。”上述知情人士&&,為償還巨債,FMG不斷通過“以新債還舊債”以及出售資産的方式來維持公司運營。
記者了解到,2010年11月到2012年3月,FMG共發行了優先無抵押票據,共計70.82億美元,上述票據同時附帶了包括售賣資産、資産比例等違約條件約束,如果違約,債權人將有機會要求FMG立即償還債務。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化解債務危機,2012年下半年,FMG將其主要資産作為抵押,換取了50億美元的高息貸款,其利率高達LIBOR+3.25%。而這一舉動也將FMG推向更為尷尬的境地。據一位接近FMG公司知情人士透露,FMG此次舉債,違反了2010年的債券條款規定。
“由於FMG將其幾乎所有主要資産全部抵押,明顯違反了此前的債務條款,根據規定,一旦違約,債務人有權將FMG進行破産重整。”上述人士&&,目前FMG有三種方法來緩解破産危機,一是繼續賣資産;二是對50億美元債務進行重組,將其抵押資産減少一半;三是修改2010年的債務條款,使之不與新債務條款相悖。
“FMG決定賣TPI基建項目,是在其他方法都行不通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上述知情人士&&,出售TPI基建資産成為FMG公司的救命稻草,但目前各大財團均拒絕按FMG公司的要求接手,因此希望能從中國市場獲得支持。
困境 資金鏈斷“一觸即發”
記者了解到,按債務條款規定,6月30日,FMG將對上一年財務進行年結,大約8月中旬須將公司存在的各項問題公諸於眾。
“FMG一旦宣布債務違約,到時債權人就會上門追債。”不少知情人士紛紛擔憂,FMG通過舉債來還債的資金鏈條“崩盤”一觸即發。一位在澳洲投資礦山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實際上,FMG的部分債權人已知道FMG存在債務違約。
記者了解到,FMG成立於2003年。恰逢中國鐵礦石黃金十年,FMG把銷售盯準中國市場,同時憑藉高負債快速擴張,迅速發展成為繼必和必拓和力拓之外,澳大利亞第三大礦山,位列全球第四。和三大礦山對待中國鋼廠的傲慢態度相反,FMG對中國表現出異常的“親近”,在鐵礦石談判破裂時期,成為唯一和中國鋼廠簽訂長協的國外礦山,雖然僅維持半年。“他更像是一個大忽悠,總是天花亂墜的鼓吹自己的資産好,信誓旦旦説要談合作,其實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同樣的話他可能跟很多人(鋼廠)都説過。”北方一家大型國有鋼廠高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
記者從接近FMG的內部人士處了解到,去年下半年,FMG通過資産抵押從瑞士信貸和摩根大通獲得50億美元高息貸款正是為了填補此前高額負債帶來的巨大資金缺口,這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澳洲本地銀行和亞洲的銀行此前都拒絕了FMG的融資計劃。
一方面國際融資成本和難度倍增,另一方面鐵礦石處於低迷也影響了該公司盈利,按照每噸成本90美元來計算基本無利可圖。此外,澳元貶值也使得FMG賬上10億澳元的現金流縮水。“相比較其他礦山,FMG的成本非常高,這也一直都是它的競爭弱項,而鐵礦石下跌對其公司運營影響非常大。”我的鋼鐵網諮詢總監徐向春説。
風險 “餡餅”還是陷阱?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TPI項目售出計劃實施並不順暢。一位接近FMG的知情人士稱,FMG原計劃希望拿出TPI40%的股權引入財務投資者,一家亞洲主權基金曾與FMG談判,但5月中旬談判失敗。“很多潛在買家對於這個資産的估值遠遠小於FMG的預期。”上述人士説。FMG債權人之一瑞士信貸在報告中指出,TPI估值約110億美元。
另外,澳洲鐵路運營商Aurizon Holdings(ASX:AZJ)也參與過洽談。“他提出三個條件,一是控股TPI,二是Aurizon一定要獲得TPI鐵路的運營權,三是鐵路一定要擴容,引入FMG公司以外的客戶,但是FMG公司並沒有同意,因此才會向中國企業來求助。”上述人士説。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餡餅,很可能是個‘陷阱’。”國內一家大型企業負責人説,他所在的企業曾準備進行合作,但是在進行詳細調研後發現這個項目非常不樂觀,風險很大而放棄,同時也發現FMG的債務問題非常棘手。
“目前FMG的債務危機的確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新目標,但希望國內企業能充分了解FMG的債務嚴重程度再做決定。”徐向春對記者説。
尷尬 華菱鋼鐵14億美元恐“打水漂”
作為FMG第二大股東,華菱鋼鐵無疑處於極為尷尬的狀態。“一方面,在和FMG的合作中因未能獲得實際話語權被孤立和邊緣化,未能實現收購的戰略目的;另一方面,現在華菱還要為FMG的鉅額債務承擔風險,面臨投資可能血本無歸的下場。”國內一家鋼企的負責人&&。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2月,華菱集團以2.38澳元/股的均價收購FMG17.34%股權,持股5.35億股,總投資12.18億澳元。彼時,FMG股價為2.37澳元/股,澳元兌美元匯率則為0.63。目前,FMG股價(ASX:FMG)為3.26澳元/股,澳元兌美元匯率則為0.97。僅從市值看,假定持股數量不變,考慮到匯率因素,近四年,華菱鋼鐵購入股權市值目前約17億美元,增加9億美元。而2012年年報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華菱鋼鐵仍持有FMG4.58億股股權,佔FMG發行總股本的14.72%,目前市值為14.48億美元。
然而,這僅是此次收購的一個方面。對於華菱鋼鐵來説,在這宗交易中,華菱不僅沒有從FMG那裏獲得原先預計的1000萬噸/年的鐵礦石資源,而且在FMG原材料的定價權問題和經營問題上,華菱也沒有實質性的權力參與。華菱鋼鐵稱,由於未能妥善處理與海外鐵礦石供應商的長協供應關係,導致其長協礦比例由原先的70%降至40%,為此華菱鋼鐵在現貨市場大肆購買鐵礦石,進一步推高了其成本。
在2009至2012年的四年內,華菱鋼鐵凈利潤分別為1.20億元、-26.44億元、7014萬元和-32.54億元,盈利狀況極為糟糕,總虧損金額高達57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華菱接連出現鉅額虧損,在一定程度上要拜FMG所賜。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旦FMG資金鏈斷裂而最終被迫清盤,其股價無疑將出現暴跌,而在債務清償之後,對於華菱來説,目前持有的4.58億股份到底會剩下多少殘渣尚難估計。記者就此致電華菱鋼鐵,對方則&&,暫不清楚未來是否會繼續減持FMG股份。
實際上,FMG是一家有信譽污點的礦商。早在2009年,澳洲證券監管機構(ASIC)就發布公告稱,FMG及其CEO涉嫌利用和中資企業的交易信息誤導市場,並將對此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