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在這樣的日子裏傳出“加強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的消息顯然有着特殊的意義,正如新華社的評論所説:提供優質奶粉是獻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按照藥品來嚴格管理嬰幼兒奶粉質量,無疑提升了一個監管等級,但這雖是好消息卻也帶出了一個疑問:這樣的等級是否足夠?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此前按照藥品管理辦法去監管的東西,卻未必全都安全無虞、令人放心。
例如2012年4月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曾曝光: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給皮革廢料進行脫色漂白和清洗,隨後熬製成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縣藥用膠囊生産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記者調查發現,9家藥廠的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其中超標最多的達90多倍。
再比如,2006年由於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違反規定,購入工業用“二甘醇”代替醫用丙二醇作輔料用於“亮菌甲素注射劑”的生産,二甘醇在病人體內氧化成草酸,導致多名患者腎功能衰竭,最終造成多名患者死亡。
“齊二藥事件”和“毒膠囊事件”説明,雖然藥品的監管力度本應十分給力,但有時卻只是一種理論上可能性,並不能和現實畫上等號。真正要把“優質奶粉”這份大禮踏踏實實地送到孩子以及家長們的手中,還需要把國務院常務會議所説的“嚴格”二字落到實處。
“嚴格”二字既包括嚴格的生産標準,更包括嚴格的監管標準。前一陣子中乳協曾説“國産奶粉質量優於進口奶粉”,但《羊城晚報》、《新民周刊》等多家媒體都通過採訪發現,越來越多的中資乳企在海外註冊商標,貼牌生産特供中國市場的“假洋奶粉”:有的使用國外奶源,卻按照中國國標加工生産,在原産國本地沒有任何銷售;還有的只是在國外註冊品牌,奶源來自國內,生産加工也在國內完成,屬於地地道道的國産貨,卻在銷售時大玩文字游戲,號稱原裝進口。
被國內市場“鍛煉”出來的消費者早已“心明眼亮”,所以“貼牌假洋奶粉”頻頻曝出質量問題並不會讓大家對“洋奶粉”徹底失望,而只是會讓人們對監管體系的疑慮有所增加。正如此前一些專家所分析的那樣:很多父母之所以想去香港買奶粉,是覺得無論國産奶粉還是進口奶粉,只要讓內地的生産或銷售網絡沾過,都會産生一種讓人不放心的感覺,大家跑去香港購買的,其實是那裏所擁有的國際監管服務。
無論吃藥還是喝奶粉,我們都需要與國際接軌的、真正嚴格的監管服務。這樣的需求與期待,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掛牌之後似乎觸手可及。據報道,食藥監管總局成立之後的“第一把火”燒到了保健食品的頭上,那麼,第二把火能否燒向嬰幼兒奶粉質量的領域?此外,這一把把火燒起來之後能否不再熄滅?此前,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之後的最終結局……
我們總説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這樣的説法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嘴巴上,而是應該從方方面面落到實處。尤其是在當代中國,孩子已經成為“四二一”式家庭結構的核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所以孩子的健康、安全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