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7日,福建省有關領導在南平市政和縣調研時&&:南平的最大優勢在生態,出路在生態,責任也在生態,産業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努力打響以綠色生態為特徵的“武夷”品牌。
茶葉是福建南平地區的傳統優勢産業,是閩北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産業。閩北地區盛産歷史名茶:如武夷岩茶、北苑貢茶、建陽白茶、政和功夫等。茶葉對於閩北來説是“大工業”、“大項目”,是促進閩北經濟發展的一個有力途徑。
這些年,南平利用空氣好、水好、生態好等優勢,堅持綠色發展戰略,借人們日益提高的健康、環保需求,打生態品牌,生態茶産業強勢崛起,“大武夷”品牌聲名鵲起,成為當地的“綠色金礦”。
好山好水出好茶
滿山青翠間流動着淡淡的雲霧,各個山頭是一層層錯落有致的茶園。這在南平是再平常不過的景象。
南平地區位於福建省北部,綿延550公里的武夷山麓橫亙境內,是中國南方主要林區之一,素有“綠色金庫”之稱,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境內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武夷山,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景觀交相輝映,以“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蜚聲海內外,融國家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於一體。近代詩人郭沫若吟咏南平為“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青”。
南平山多、丘陵多,土壤深厚、肥沃,山地資源豐富。茶葉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項目,全市茶園總面積55.2萬畝。
優越的氣候、水土特點,培育了諸多好茶,口感、韻味等都形成了自身風格。
“這裡出産的茶葉帶着淡淡高山雲霧味,口感清爽鮮嫩,回味甘醇。”當地人自豪地説道。
晚清一位閩籍博物學家在其《閩産錄異》中稱:“凡茶,他郡産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岩産者,性獨溫。”究武夷茶品第不同的原因,正是武夷山地理環境的影響:“岩皆特拔挺起,凡風、日、雨、露,無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潔又勝他山;草且芳烈,何況茗柯。”在武夷這樣的山水之地,連草都有芳香烈韻,何況茶呢!
考察南平茶園,多在岩壑幽澗之中,四週皆有山巒為屏障,茶園土壤由火山礫岩、紅砂岩及頁巖組成,土質疏鬆透水通氣性好,表層腐植厚,有機質含量高,富含養份。
日前,福建有關領導赴安溪縣調研茶産業發展時説:安溪這個地方,之所以茶葉産業發展得好,除了技術,更重要的,是當地的生態環境、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這些是最寶貴的資源。如果把樹砍了,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了,就種不出好茶葉。
這句話放在南平也完全適用,因為好山好水出好茶。
打造“大武夷”綠色生態茶
南平市政府將良好的生態環境看做是南平最響亮的品牌、最寶貴的財富、最大的後發優勢。
近年來,南平市依託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了《加快茶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科學的茶産業發展思路與目標,全面推行茶園標準化建設,提出了聯手打造“武夷生態茶”品牌,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武夷岩茶”和“大紅袍”為引領,打造綠色武夷生態茶。
南平在下屬各市縣大力推廣生態茶園建設,各地新建一批批高標準茶葉基地。僅政和、武夷山、建陽、建甌四縣(市)就有“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茶園面積17.4萬畝,其中有機茶認證面積達1.86萬畝。另外,武夷、建陽等地建設有5家張天福有機茶園示範基地。
這些有機生態型茶園及其周邊有樹、有花、有草,層層茶園一片翠綠,條條水管連通各個蓄水池,護林帶、滅蟲燈、黃色板,更為美麗的茶園增添色彩。
在武夷山,病蟲害防治多使用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礦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每年冬季噴灑一次,然後立即封園,到了次年開春,就可以直接採摘,無殘留。施肥則推廣天然有機肥,使用油菜餅、豆粕。加工技藝和設備方面,茶企都按照QS標準來實施和配備。武夷山市連續十年茶葉農殘沒有超標。
在政和,佛子山獅峰茶業,在著名的佛子山風景區有2000多畝的有機生態茶園。利用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産出高質量的茶葉。
在閩北省級生態縣松溪縣鎮,我們看到,在群山環繞中,2萬多畝生態茶園顯得鬱鬱蔥蔥,清新濕潤的茶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湛峰茶葉的一位負責人説:這裡生態環境優越,植被豐富,土質保水,特別適合茶葉生長。
在建陽市,當地知名茶企武夷丘苑,有非常現代的生産設備和管理理念。3000畝的張天福實驗基地生態環境良好,種出的生態有機茶品質非常高。
有機栽培大幅提升了武夷茶的質量,很多企業拿到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産基地”的牌子,就是南平茶良好生態環境下有機栽培的最好例證。
如今的南平茶已邁入了好生態帶來好品質,好品質帶來好價格的良性循環軌道。
2011年9月中旬,福建省有關領導在考察武夷山期間有感而發,以獨特的視角題寫了《武夷茶道》:“武夷茶道,誠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稟天地之精華,擷草木之芳潤,得聖賢之妙諦;和陰陽,融太極,修仁德;凝於心,化於神,寓於行。武夷茶道,洵無道之道也。”
茶葉變身“綠色金礦”
石屯鎮,是政和縣西大門,人口2.1萬人,素有“茉莉花之鄉”、“詩文化之鄉”美稱,鎮雖不大,卻物産豐富,盛産茶葉、柑桔、錐栗、水稻等農特産品。
據石屯鎮領導介紹,當地茶葉種植已經超過1.2萬畝,成為主導産業。全鎮有20多家茶企,其中不乏茂旺這樣的知名企業,茶葉已經成當地收入的重要來源。
“我們這裡生産黃金,但茶葉才是我們的‘綠色金礦’。”石屯鎮黨委書記葛建華説。
不僅石屯鎮將茶葉看做“綠色金礦”,整個政和縣都受益茶産業的發展。
據統計,目前,政和縣茶園面積達10萬畝,加工産量1.2萬噸,産值3.8億元,是福建省主要産茶區之一;全縣三分之二的農戶從事茶葉生産、加工、銷售,茶葉收入佔他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縣有茶企業113家,其中年産值1000萬元以上的有12家。
在武夷山市,2006年迄今,茶産值和稅收增長了15倍左右,分別達15.33億和5119萬元,農民茶葉人均純收入達2300元。
在建甌市南雅鎮,當地種植逾3萬畝茶葉,生産的水仙遠近聞名。南雅鎮鎮長方鑫淼告訴我們,南雅水仙質量上乘,産品大量出口歐美等國家和我國香港、澳門地區,武夷山的一些知名企業也從這裡收購原料,成為當地人致富的重要産業。下一步,鎮政府將重點培育一些龍頭企業,提高南雅水仙的品牌知名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如今,隨着武夷山大紅袍品牌打響,大紅袍身價倍增,效益直線上升。在發展大紅袍作為南平市茶産業主導品牌的同時,也輻射帶動了周邊茶業的發展:建甌主打建甌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綠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功夫茶。整個南平茶品牌聲名日盛,茶産業煥發出勃勃生機,蒸蒸日上。
當前,“武夷山大紅袍”完成了10余個國家的國際註冊;南平全市建立以“武夷山大紅袍”為公共品牌,擁有“武趕岩茶”、“政和白茶”、“武夷紅茶”三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正山小種”等五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武夷山大紅包”、“政和工夫”、“武夷星”等三個中國馳名商標,25個奇名商標,3個省名牌農産品。這將會進一步提高南平茶葉的附加值,對大力提升産業水平,促進茶業增收,推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産生更大的積極作用。
另外,隨着南平茶葉知名度的提升,整個茶産業鏈也開始延伸,在茶産品開發方面,不少茶企業已經不再滿足於僅僅經營傳統的本地産茶葉。它們通過創新茶口味、推廣保健茶、開發茶飲料、兼營茶配套商品等多種方式,豐富産品線。如今,在很多茶企的終端門店裏,消費者不僅可以買到茶葉,還能買到茶杯、茶盤、茶食品,甚至以茶為主題的工藝品。
此外,茶飲料生産、高端茶會所、茶文化旅游觀光、茶文化影視等,也成為茶企業紛紛涉足的熱門領域。挖掘茶産業的“綠色金礦”,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正如福建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所言,南平茶産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