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歷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時間之後,儘管中間夾雜着措辭嚴厲的恐嚇、不斷升級的對抗以及斷斷續續的合作,中美跨境審計監管終於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稍早之前,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PCAOB)終於達成了跨境審計監管的框架性協議。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只是框架性協議,但這份合作備忘錄正在為那些尋求從美國股市融資的中國企業掃清了道路,並有望提升美國公眾投資者對於在美上市中概股的信心。 中國證監會24日公告稱,其與中國財政部於5月7日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PCAOB)簽署執法合作備忘錄,正式開展中美會計審計跨境執法合作。證監會稱,作為中美雙方提供和交換各自管轄範圍內調查相關審計文件的框架性協議,此備忘錄的簽署標誌着中美會計審計跨境執法合作邁出了重要一步,為今後雙方開展跨境協查打下了良好基礎。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在24日的通氣會上&&,今後涉及具體執法案件需要調取上市公司審計文件時,經美方提出申請後,中方可為其提供會計底稿。但是,就美方希望進入中方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日常監管這一問題,雙方意見尚未達成一致。對於對外提供會計底稿的前提問題,上述負責人稱,對外提供審計底稿,要遵守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保密法、檔案法和會計法等。如果違反中國的法律法規,中方並不能為其提供底稿;至於提供的會計底稿能否用於境外司法訴訟程序,還需要和有關部門(諸如司法部、外交部)進行協商。 PCAOB則&&,該諒解備忘錄為各方就提供和交換與兩國各自管轄範圍內調查相關的審計文件建立了一個合作的框架。更具體地説,該備忘錄為各方提供了一個可以通過互相協助來請求和獲取文件及信息的機制,以促進各方的調查工作。PCAOB主席James R.Doty説:“這份協議是在跨境執法合作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它也是保護美國資本市場投資者利益必要的一步。” 中國證監會並沒有公布此次備忘錄的全文,不過根據美方公布的文本,在這份由中國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童道馳、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局長吳奇修以及PCAOB主席James R.Doty共同簽署的備忘錄上,開宗明義地表明,此舉旨在尋求加強對於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跨境監管的精確性和可靠性,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並促進資本市場上公眾對於這些公司的信任。備忘錄説,在如下情況下,協助的請求將會被否決:違反國內法或者給予公眾利益以及國家利益、該請求不夠具體或者該請求沒有同該備忘錄一致的情況下。 至此,中國與美國之間這場耗時兩年之久的跨境審計監管“戰爭”有了平息的徵兆。從2011年7月份雙方首次舉行會晤開始,由於期間美國證交會(SEC)繞過中國證監會下令德勤(中國)向其提交關於陷入會計醜聞的一家中國公司(東南融通)的客戶資料,中美跨境審計監管陷入泥潭,雙方約定當年10月在美國進行的第二輪會談也被無限期推遲。此後,雙方對抗進一步升級,去年12月,SEC對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國關聯公司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它們遵守美國法律,配合該委員會的調查。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對於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來説,是一大利好。近兩年來,由於不斷受到會計醜聞的影響,中概股頻頻遭到在美機構的做空,因此掀起了一股私有化退市的浪潮。僅2013年以來,就先後有諾康生物、思源、BCD半導體和分眾傳媒完成了私有化,除此之外,WSP控股、亞信聯創、7天連鎖、飛鶴國際等多家中概股的私有化也在進程之中。業內普遍認為,中資股近年慘遭美國研究機構唱衰及沽空,致股價及市場信心崩潰,是導致私有化浪潮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對於私有化浪潮的出現,中國公司赴美上市近年來也寥寥無幾。在業內人士看來,中美雙方此次簽訂的執法合作備忘錄在一定程度上掃清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障礙。“這個協議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國市場公眾投資者對於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提防心理。”北京的一家券商業人士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