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逼稅蘋果 庫克回應稱不欠政府一分錢
2013-05-23   作者:孫卓 潘寅茹 張靜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分享到:
【字號

  美國國會周二為蘋果公司(AAPL.NASDAQ)排起了長隊。不過這與追捧某款新産品無關,而是為了“逼稅”。
  公眾得以罕見地目睹了蘋果CEO庫克(Tim Cook)的正裝風采。這位慣常以T恤衫示人的喬布斯繼承人,把深色西裝、白色襯衫和藍色領帶搭配在一起,出現在國會山的聽證會現場,接受幾乎人手一部iPhone的議員們就避稅問題的質詢。
  但同以往什麼醜話都能説出來的局面相比,周二的聽證會顯得較為和諧,甚至還有點幽默。
  “和大家一樣,我的口袋裏也有一部iPhone,蘋果工程師和設計師的創造力毋庸置疑。但是除了科技創新一流外,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蘋果擁有非常先進的避稅系統。”參議院調查小組委員會主席、來自密歇根州的民主黨人萊文(Carl Levin)帶着玩笑的口吻説,“蘋果的創新精神恐怕已經超越了高科技領域。”
  萊文所在的委員會20日發布的報告稱,蘋果利用海外分支網絡,在2009年~2012年間避免向美國政府繳稅超過百億美元。
  對於這一指控,庫克回應稱:“蘋果不欠美國政府任何稅,一美元都不欠。”他還&&,應該改革的是美國的稅制。

  庫克首次交鋒國會

  了解華盛頓政界和科技界的人都知道,蘋果一直避免同華盛頓有過多交流,也不像谷歌和臉書那樣,在華府有相當規模的游説力量。所以當庫克、蘋果CFO奧本海默,以及稅務主管布洛周二齣現在參議院聽證會現場時,引來大量國會成員和媒體的圍觀。
  這是庫克首次在國會山作證。“2012財年我們向美國財政部繳稅近60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天繳納1600萬美元。而且我們預計今年將繳更多稅。”庫克在證詞的開場白中説,蘋果不欠政府一分錢。
  但參議院調查小組認為,蘋果將大量收入轉移到了其在愛爾蘭的子公司,利用兩國的稅制漏洞少繳稅款,儘管這一過程並不違法。
  庫克&&,蘋果一直遵守美國稅制的規定,並沒有將獲得的收益轉移到海外,蘋果不僅僅是遵守法律,而且遵守着法律的精神。
  但他承認,蘋果在海外擁有10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因為美國的稅率實在太高,所以蘋果並沒有計劃將這些現金帶回美國。庫克因此建議美國進行公司稅的全面改革,降低稅率,認為這樣才會有更多公司將海外資金轉回國內,從而促進美國經濟發展。
  鋻於跨國公司騰挪收入相對容易,庫克的回答未能服眾。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就直接詢問出席聽證會的一名法律專家:蘋果的愛爾蘭子公司在2009年~2012年間有約300億美元的收益,這筆資金從來沒有繳過稅,這樣對小公司來説難道公平嗎?
  這名參與作證的法學教授思考了一下,回答説確有不公平之嫌。
  麥凱恩雖然持批評論調,但仍不忘稱讚蘋果的技術和産品。“我喜歡iPhone,但是為什麼我的iPhone總讓我重新安裝或更新應用?是蘋果技術更新的問題嗎?”
  而針對一些“資本無國界”的指責,庫克辯解稱:“我經常被問到,蘋果還是不是一家美國公司?我今天要説的是,蘋果為自己是一家美國公司感到驕傲,也為我們為美國經濟所做的貢獻感到驕傲,蘋果沒有任何要把總部搬到海外的計劃。”
  當天現場也出現了力挺蘋果的議員。
  “説實話,我被這個聽證會的論調惹惱了。如果有人需要被審問的話,那應該是美國國會。”參議員蘭德保羅説,“國會應該為創造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稅制系統而被審問……國會應該向蘋果道歉,因為美國政府和國會居然這樣欺負和貶低一個如此成功的美國公司典範。”

  蘋果的“愛爾蘭情結”

  其實仔細審視蘋果的避稅技巧可以發現,蘋果只是沿用了跨國公司多年來慣用的海外避稅伎倆,難怪《福布斯》雜誌刊文揶揄蘋果在“避稅政策上的創新遠遠落後於手機的創新”。
  這篇名為《蘋果避稅的真實故事》的文章指出,蘋果避稅策略的目標很簡單:將更多的收入配置在所得稅低的國家,比如愛爾蘭;將成本部署在高稅負國家,比如美國,因為美國等國的稅收抵扣較高。
  蘋果年報顯示,蘋果過去三年海外收入740億美元中,只有2%用於納稅。
  根據參議院調查小組委員會發布的報告,蘋果主要通過三家愛爾蘭子公司進行海外避稅。其奧秘在於,只有在美國註冊的公司才需要在美國納稅,而愛爾蘭稅法規定,只有當一家公司的管理權和控制權處於本國時才算作是稅務居民。這樣一來,這三家位於愛爾蘭的蘋果子公司“兩頭無主”——在美國和愛爾蘭都不需要納稅。
  均富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專家彼得威爾(Peter Vale)就&&,在愛爾蘭註冊的公司卻不是納稅人的情況並不多見,但這並不違法。
  蘋果稅務主管布洛周二證實,其中一家最主要的子公司,即蘋果國際運營公司(Apple Operations International),在過去5年完全沒有繳納公司所得稅。
  因此只要通過轉移定價等策略,把收入通過購買知識産權等途徑轉移至蘋果的愛爾蘭子公司,就相當於把錢存進了避稅天堂。
  對於蘋果的轉移定價策略,萊文在發言中歸納為“兩步走”:首先,將包含知識産權的潛在利潤資産轉移至避稅天堂,從而直接導致所産生的收入全部流向避稅天堂;其次,利用一系列方式確保這部分收入不受美國稅法的制約。
  針對美國議員就蘋果避稅一事對愛爾蘭的指責,愛爾蘭政府已在當地時間21日出面“撇清”責任,&&其與蘋果的避稅行徑毫無關聯。

  全球反避稅風潮

  在美國的這張避稅嚴打名單上,除了全美最賺錢的蘋果公司,科技巨頭惠普和微軟也榜上有名。萊文主管的參議院調查小組委員會此前已經對惠普和微軟進行了調查,得出的結論與蘋果類似。
  除了美國,近年來大洋彼岸的歐洲也興起了一股嚴打跨國公司避稅的浪潮。在今年2月的G20財長與央行行長莫斯科峰會上,打擊跨國公司避稅成為了會議的三大焦點之一。
  此前,谷歌、臉書、亞馬遜和星巴克等大型跨國公司均被曝出在英、法等國獲得大筆收入卻繳稅甚少,引發公眾一片質疑。因此,G20目前已決定通過合作處理避稅問題,其中包括處理定價轉移、低稅基和電子商務中的合理稅收制度等問題。
  不過,如何看待避稅,歷來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不可否認的是,“在最能掙錢的地方掙錢,在稅率最低的地方納稅”一直是跨國公司遵循的法則。而國家之間之所以存在稅收差異,也與該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有關。有的國家採取低稅率,通常是為了鼓勵外國企業前來投資,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與就業。
  畢馬威全球稅務主管韋博誠(Greg Wiebe)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專訪時&&,歐盟或者G20國家關注到了跨國公司的避稅問題,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人們應該更多反思“稅收道德”的問題。
  普華永道中國稅務部中國企業服務主管合夥人黃佳也&&:“企業在一國賺了很多錢卻繳了很少的稅,在道義上是否過得去,這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輿論趨勢,尤其是在經濟不穩定時期,各地更把稅源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黃佳認為,企業設計一個無懈可擊、風險很低的繳稅機制,也需要考慮到目標國對避稅的輿論壓力以及企業在當地的形象維護,即便從技術角度來看沒問題,也需要從企業形象方面來予以平衡。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蘋果CEO庫克回應指責:蘋果未避稅 稅制需改革 2013-05-23
蘋果公司合法避稅令立法者頭疼 2013-05-22
蘋果再登BrandZ全球品牌百強榜首 2013-05-22
蘋果公司合法避稅令立法者頭疼 2013-05-22
蘋果公司大部分海外收入沒有納稅 2013-05-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