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同仁堂旗下藥品連續曝出兩起“汞超標”事件,中藥成分的安全問題備受關注。21日同仁堂旗下牛黃千金散及小兒至寶丸被曝硃砂成分含量分別是17.3%及0.72%,前者超國內標準,後者則遠超香港標準。而硃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已經被證明含有劇毒,在美國、日本等國家被禁止入藥。5月7日,香港衞生署公告稱,一批名為“同仁堂健體五補丸”的中成藥汞含量超標,要求同仁堂方面立即回收。
對此,網民認為,老字號陷入“汞超標門”挑戰着消費者的信任。中醫醫學源遠流長,但必須面對中藥的一些不足,中藥安全監管應當與時俱進。同仁堂應跳出古老框架,建立起現代醫藥的計量體系,中西結合互為補充指導制藥。同時,中藥的種植、生産、銷售環節都可能導致重金屬超標,而監管的缺位、涉事企業的沉默可能會給中藥産業帶來危機。建議企業立即召回問題藥品,加強藥品監控,防止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是修復口碑的首要條件。
必須面對中藥的不足
網民“尼奇窩窩”認為,相比西藥,中藥欠缺的是藥物的臨床不良反應追蹤,一款新中藥很快就上市,而在國外這是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的臨床追蹤統計才能進入市場的,非常嚴謹。
網民“盛翔”認為,是藥三分毒,藥品産生毒副作用無法完全避免,關鍵在於孰輕孰重的取捨。中醫的缺陷在於,缺乏藥物成分的毒理學研究,劑量指標更多的是依靠經驗;中藥的毒副作用即便對企業來説心知肚明,卻也無需詳細告知患者。對於中藥,民間流傳的一個常見説法是,中藥沒有毒副作用。可是,誠如鐘南山院士所言,不少中藥材對肝腎都有較強的毒副作用。很多人覺得中藥無毒副作用,堅持長期服用,這種做法很不可取。
要嚴格控制重金屬含量
不少網民認為,要嚴格控制重金屬含量,首先是原材料必須反復檢驗,避免種植過程中的重金屬污染和不良商販摻入重金屬增重等;其次是生産過程中要保證沒有重金屬,但這一點很難做到,因為很多中藥材都含有重金屬,比如汞本身其實就是一味配方,汞入中藥材並非罕見事。從産品生産環節來説,因為種植中藥的土壤、水源等都含有重金屬,所以藥材容易受重金屬污染,不良商販也可能摻入重金屬增重;生産過程中還可能因為接觸機器設備等,導致重金屬摻入藥材中。
網民“楊軼_月下美麗的夢”認為,中藥説明書上往往標明“毒副作用不詳”,而西藥的不良反應和禁忌都一一列示,從而給人“吃中藥更放心”的誤導,這實際上是自欺欺人。同仁堂汞超標與其説是“質量門”,不如説是“生死門”。
中醫藥管理不應缺位
網民“快訊典藏”認為,同仁堂應該如何接受處罰我們拭目以待,但是,為什麼是香港發現的而不是在內地食藥監督部門?首先是標準問題,是否內地的中成藥標準過於寬鬆;其次是監管問題,監管部門相信大型醫藥企業的良心還是相信自己檢測的數字?最後是醫藥企業自身問題,原料藥把關不嚴採購不當,生産物流監管漏洞等等。總之一句話:人民的舌尖安全問題不容挑釁。大眾的健康權利是否能得到保障和滿足,關鍵還看這個體制如何改革,改革措施如何到位。
網民“蜀湘參半”認為,據查,同仁堂旗下多款常用藥品都拿硃砂入藥,而硃砂的主要成分就是硫化汞,已經被證明含有劇毒,這在美、日等國是被禁止入藥的。因此,我們的監管應該動點真格的。此外,制藥廠家在入藥時應當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