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NITE資本董事長: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為城市化籌資
2013-05-21   作者:辛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近日刊登INVENITE資本董事長溫斯頓莫克的文章,主張由中央政府牽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為中國的城市化籌措資金。文章題為《如何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資金》,摘要如下:
  經過廣泛的磋商,在國家發改委的協調下,中國城市化的長期計劃即將敲定。所有複雜事情背後的一個基本問題是:費用怎麼辦?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估計和其他來源,把一名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的合理起始費用是10萬元人民幣。因此,在2030年前把5億農村居民(佔中國城市化的70%)變成城市居民,需要耗資約50萬億元人民幣(約8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去年的國內生産總值。可與此事相提並論的是兩德統一。後者耗資約2萬億美元,但人口基數要小得多,只有1600萬人。按人口計算,中國城市化規模是兩德統一規模的30倍,但費用是兩德統一的4倍。
  在這一背景下,突然取消戶籍制度不可行。即使一夜之間就能建好醫院和學校,也沒有資金。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反倒更現實。雖然在資金上具有挑戰性,但是在20年內實現這種社會融合應該是有可能的。快一點兒會超過中國的財政能力,而慢一點兒又有可能加重社會不滿。
  每年大約有1500萬農村人口來到城市,每年的融入費用達到1.5萬億元,高於中國2013年1.2萬億元的預計預算赤字(約佔GDP的2%)。此外,在成為城市居民的近5億農村居民中,有2億多是已經在城市居住的半城市居民。這筆20萬億元的累積城市化赤字將需要時間去消化。如果設法把這筆錢攤到20年裏,那每年會增加1萬億元。
  即使以這一循序漸進的速度,每年的總費用也將達到2.5萬億元。雖然嚇人,但必須現在就應對這一問題,以防情況變得更嚴重。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項目。然而,中央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有限,大部分工作留給了地方政府。而就目前來看,地方政府幾乎無力承擔估計有10萬億至20萬億元(佔GDP的20%至40%)的鉅額債務。在等待城市財政改革之際,它們承受不了這樣的負擔。
  所以,北京必須牽頭。一個由中央協調的資金計劃有望能夠:
  增加財政收入。除向有錢和盈利的公司徵稅外,還可以考慮一系列稅收,比如資本收益稅、商品服務稅和遺産稅等。可以要求想變成城市居民的流動人口在一段時間內繳納額外的社會服務稅。
  國有資産貨幣化。可以向共同基金注入股份,把股份分割成小塊分配給廣大民眾。這可以提供有效的渠道來消化過剩的流動性並與民眾共享繁榮,從而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公有的企業。
  強制僱主繳納費用。根據法律,僱主必須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障基金。但事實上,這一要求並未得到嚴格的執行。可以設立一個國家儲備基金管理機構來嚴格要求僱主繳費。這個中央管理機構還可以更好地協調各地區之間不均衡的社會保障基金。
  改變農地價值的流向。農地被地方政府以低廉的價格徵用來為城市升級和擴大提供資金。在農地産權明確後,就可以改變農地價值的流向,從地方政府流向農民手裏。例如,在地方和中央政府徵稅後,農地的十足市場價值可以按人頭限額歸於農民,其餘納入國家城市化基金。
  增加預算赤字。即使其他措施得到了有效執行,仍可能出現資金缺口。中國或許需要在一段時間內把預算赤字增至佔GDP的5%左右。隨着GDP的增長,此類赤字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減輕。此類赤字可以部分由市政債券負擔。
  利用這些舉措籌措的資金,中國政府可以通過補貼和直接管理某些項目,比如公共住房,來推動城市化。重要的是,必須嚴格管理社會項目,以避免因轉讓漏損和地方無能導致基金耗散。
  推動中國增長的將是國內消費者。曾經的農村居民在成為城市居民後將變成完全的消費者,對社會服務的投資將對經濟産生強大的倍增效應。
  通過合理的安排,中國可以用城市化來為城市化提供資金。外來務工者將通過繳納稅費和社會保障金以及消費來承擔他們變成城市居民所應支付的份額,更不要提勞動力剩餘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城市化建設應注重提升附加值 2013-05-02
[第三隻眼睛看中國]美媒:外企調整戰略迎合中國城市化發展 2013-04-23
構築質量導向的新型城市化戰略 2013-03-28
日本解決城市化難題的“政府之手” 2013-02-07
黨國英:城市化要“以人為本” 2013-01-2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