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代工廠移出中國勢頭漸猛
我國自有品牌未成氣候
2013-05-17   作者:記者 陳冀/采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趙乃育 繪

    隨着中國人力成本等多種綜合成本的上升,國內奢侈品代工企業被倒逼着轉移出中國或在海外設廠,這一趨勢呈現出日益加劇的態勢。業內專家認為,這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對我國就業形勢造成一定的挑戰。而要將奢侈品留在中國,發展自有品牌才是根本出路,然而,我國奢侈品自有品牌從企業實力和市場環境而言,尚未成氣候。

  綜合成本上升加速代工廠移出

  東莞慧達手袋廠是全球奢侈品牌手袋的知名代工企業,它所承接的COACH品牌手袋佔了全球産量的80%左右。在東莞設廠發展了23年後,2012年,這家手袋廠將代工企業又設到了菲律賓。

  該公司行政總監張潔達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海外設廠並不是企業原計劃的擴張行為,而是品牌商倒逼所致。“如果不在菲律賓設廠,品牌商將不斷減少在中國工廠的下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成本等優勢,全球許多奢侈品品牌紛紛轉移到中國設廠,然而記者日前調查發現,這一情況發生了明顯改變,不少奢侈品在華代工廠加速轉移出中國,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於人力成本等綜合成本上升,導致原有在華發展優勢日益減少。
  慧達手袋廠日常需擁有2000-2500名員工才能順利地完成奢侈品牌的代工工作。然而,近一兩年來,招工難成了企業正常運作的較大障礙,而且人工工資還節節攀升。“10年前,月工資六、七百元,工人還排着長龍來找工,可現在兩、三千元未必能招到穩定的熟手工。人工工資的增加直接導致産品成本的直線上升,但品牌商又不肯提高批發價,利潤空間越來越薄。再加之中美關係的問題,像COACH等品牌商今年以來就盡量減少在中國工廠的下單,逼着我們到海外設廠,才給中國工廠下單。”張潔達稱。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門研究奢侈品課題的何雲副教授指出,市場壓力迫使奢侈品牌不得不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奢侈品牌商委託他國代工實現本地化生産,期盼降低的不僅是生産成本,還會考慮關稅、運費、保險等綜合成本。

  海外設廠優勢漸顯

  雖然到菲律賓開廠有被逼之嫌,但對於慧達手袋廠而言,卻着實感覺到松了一口氣。據慧達手袋廠財務總監李益民介紹,在菲律賓,不缺工,工人英語水平高,而且每個工人的工資成本比中國便宜一半,少1000多元,只是工廠要多花幾個月來培訓工人成為熟手。更為重要的是,關稅等綜合成本也大幅減少。當地政府對外國企業給予免稅的優惠政策,最起碼可以免交8年的所得稅、增值稅,而且還在關稅方面能節省大量的成本。

  李益民舉例説,如一個3000元的COACH品牌手袋,批發價為1800元,每個包比中國少徵收6個點的關稅也就省了108元,一個月大概的産量為10萬個手袋,僅關稅就節省了1000多萬元,十分可觀。所以,奢侈品牌商積極在中國之外尋找下一個投資重地。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不僅是慧達手袋廠,一些其他奢侈品牌的代工企業也出現了在國外設廠甚至遷出中國的趨勢。而慧達手袋廠出現的動向也印證了COACH等高層的説法。
  由於受到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的影響,COACH首席執行官盧弗蘭克福特去年在一次公開場合&&,未來5年,公司將去印度、越南和菲律賓等工資較低的經濟體開設工廠,目前COACH全球産能的85%都在中國,未來將把這一比例降至40%-50%。他明確&&,“我們已經開始將生産活動轉出中國,轉移至繁榮度不那麼高的其他亞洲國家。”據披露,COACH在華銷售收入一度達到1億美元,它計劃到2014年將收入提高至5億美元,獲得中國奢侈品市場10%的份額,並計劃在香港上市。
  奢侈品牌代工工廠加速轉移出中國,除了國內生産成本上升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中國成本優勢日益減弱時,出於對品牌尊貴感的維護,品牌商們更願意選擇中國以外作為産品的産地。
  張潔達直言,奢侈品消費者對於産地有着嚴重的依賴性,如同樣一個COACH的包,消費者尤其是中國的消費者,寧可多花100多元購買菲律賓生産的,有的消費者甚至一看到“MADE IN CHINA”就會放棄購買。這也就是為何長久以來,國內奢侈品製造商對産地問題諱莫如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確實是在中國生産的;另一方面,往往又會因為消費者不買賬,拒絕承認是在中國代工。
  最為極端的一個案例是:去年,上海商人陸強欲收購控股PRADA,PRADA方面則以“中國人收購可能會把品牌格調變差”為由,拒絕了上海商人陸強的收購請求。陸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曾以2000萬歐元並購的一家意大利諮詢公司已經陸續買入PRADA小部分股份。當他希望再收購股份成為PRADA的控股股東時,PRADA得知該諮詢公司背後是中國人,於是突然提價,把原本只需4.5億歐元就可買入的債權銀行所持股權,提價至7億歐元。
  PRADA公司甚至還以郵件形式發布公告稱,PRADA家族成員中,沒有人將持股賣給中國商人陸強。

  代工廠轉移現兩大特點

  何雲等業內專家指出,當勞動力成本這一中國最大的吸引奢侈品代工的優勢逐漸消失時,代工工廠轉移出中國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目前這種轉移趨勢呈現出漸進和分級的特點。

  一方面,漸進轉移。何雲分析認為,長期以來,國內産業集群效應與規模龐大的供應鏈仍然是東南亞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比如,服裝産業方圓50公里內就能採購到面料、配件等産品,而接到一個箱包訂單後,代工企業可在半個小時內配足皮革這樣的基本材料,一個小時就能配足所有的五金裝飾配件。這些産業配套優勢是其他承接國家尚需時日才能培育完善的。
  另一方面,分級轉移。業內人士認為,奢侈品生産走的是金字塔路線,金字塔頂端的産品是高端的但生産量少,奢侈品牌也會開發一些公眾能夠消費得起的中低端産品。此次從華轉移出去的代工企業,高端産品轉移生産還很難形成大勢,轉移出去的多是中低端産品。而對高端産品生産企業來説,國內中西部還能承接,奢侈品牌代工企業未來10年內在國內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業內專家認為,代工企業從華轉移的趨勢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對我國就業形勢造成一定的挑戰,但卻對調整産業結構、開拓內需市場、創立自有品牌有着積極的倒逼作用。
  張潔達介紹説,給奢侈品做代工品質要求很高,對中國製造能力是一個較好的歷練。如一個奢侈品牌包需要150-200個工序,而且還要做摩擦測試、脫水測試、損壞測試、拉力測試等,但一些國內品牌包只需50道工序,而且還沒有這些有含金量的測試,對工人技術的提高、工廠管理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我國奢侈品自有品牌從企業實力和市場環境而言,尚未成氣候。但中國企業在從奢侈品代工的經歷中鍛煉了強大的生産工藝能力,為發展自有品牌奠定了堅實的産業基礎。”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黎友煥指出。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奢侈品牌的骯髒小秘密:豪車在華要價高出美37% 2013-04-30
銀行網上商城“吆喝”奢侈品團購 2013-04-28
當健康也成了奢侈品 2013-04-25
畸形公務消費:奢侈品發票變辦公品 2013-03-27
法奢侈品製造商PPR收購英品牌克裏斯托弗•凱恩 2013-01-1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