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在日本再度升起。第一季度GDP增長3.5%,説明反彈已經從金融市場轉至實體經濟。但問題是這樣的反彈能否持續?從美聯儲的經驗來看,向經濟釋放大量流動性有助於在短期內推高資産價格和重振經濟的原始活力。但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難度要大得多。
安倍晉三上任後的一系列措施提振了日本股市。由此帶來的財富效應加上對通貨膨脹將最終上升的預期喚醒了百姓的消費慾望。今年前三個月私人消費增長了3.7%,而此前一個季度的增幅只有可憐的0.3%。
但危險也在慢慢抬頭。日本政府計劃明年將消費稅從目前的5%提高到8%,到2015年再提高至10%,這可能使得預期的消費復蘇被扼殺在搖籃裏。而日本的鉅額債務負擔意味着政府幾乎沒有改弦易轍的空間,進一步的財政緊縮勢在難免。
而商業投資方面仍任重道遠。私營領域非地産投資下降了2.6%,説明商界還沒有作出貢獻。這一切凸現了結構性改革在支持經濟長期增長方面的重要性。安倍晉三必須抓住時機來推進關鍵領域改革,並賦予企業在裁員方面的更多靈活性。安倍晉三將於下個月公布一攬子促增長方案。
令人擔心的是,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就曾出現經濟復蘇曇花一現的一幕,部分原因就在於消費稅從3%上調到5%。2005年前後日本經濟也一度加速增長,但在2006年以改革家著稱的首相小泉純一郎卸任後就失去了增長動力,隨後發生的金融危機又再度給日本經濟以重創。
這一次的情況有可能不同。在首戰告捷的情況下,安倍晉三有可能乘勝追擊。但如果接下來沒有穩固的改革政策作為可持續增長的後盾,日本這一次的日出可能又將是一次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