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暴跌,需求疲軟,貨運司機的收入下滑,煤炭企業生産進退兩難。近期,煤炭行業遭遇的困境備受各界的關注,煤炭為什麼賣不出去了?煤炭業的黃金期是否不再?作為煤炭消費大國,煤炭産業的變化對於轉型中的中國來説意味着什麼?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史小諾和特約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煤炭價格暴跌,運煤司機收入銳減,企業生産進退兩難。煤炭是否就此告別黃金十年?産能過剩如何助推産業升級?
在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這裡的煤炭主要靠汽車往外運輸,但是在公路兩旁,我們還時不時就能看到很多空着的大貨車停放在路旁的空地上。
記者:這個月拉了多少?
王飛(大貨車車主):就沒拉,放了三個月了。原來一個月還行,能拉個三十來趟,每天能拉一趟,能掙個兩三萬吧。
貨車沒有生意的直接原因就是現在來礦場買煤的客戶大幅減少,張海平是山西省寧武縣莊旺煤業的銷售科長,原來坐等客戶上門的他,現在的工作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
張海平(山西寧武能源投資公司莊旺煤業銷售科長):(原來)人比較多,車也好多,都是過來談業務的。現在你看,過來看一下都沒有了。這幾個月就是(這樣)。我們自己就打電話問一下他們,看有沒有這個銷量,給我們銷一批。
郭文奎(山西寧武能源投資公司莊旺煤業經理):像去年(一季度)我們的利潤是450多萬元,今年一季度是虧損了140多萬元,這個利潤下降了是130%多。
王滿旺(山西寧武能源投資公司總經理):我們這個礦就是南溝煤業公司馬上5月底就要投産,但是投産後,就要面臨這個煤礦又要面臨煤炭形勢下滑,煤炭價格大幅度下降的這個情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還得繼續建設,不然的話,礦井5.8個億投資進去了,沒有回報。
山西朔州的後安煤礦是一家年産量在180萬噸的煤炭企業,受今年市場疲軟的影響,現在的産量有所減少。
杜斌(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後安煤炭有限公司礦長):基本上處於半停産,一邊檢修一邊生産狀態,預計這樣一直下去,像今年的生産形勢就是産量能完成130多萬噸,比去年減少了50多萬噸。
中國如此大的産能産量,各家鋼鐵企業的經營情況又怎樣?事實上,去年以來鋼鐵價格持續低迷,使得鋼廠出現了虧損。
吳平(河北省首鋼遷安鋼鐵公司黨委書記):熱軋的産品,多數,三分之二以上的品種都是虧損的,只有極個別品種有盈利。你生産100萬噸也是這些費用,你生産120萬噸還是這些固定費用,這就是我們不能輕易減産的原因。
安寶林(河北遷安軋一鋼鐵有限公司生産部部長):原來我們的水平應該是月産在17.5萬噸的水平,現在控制在17萬噸。也不少了,損失5、6萬噸的産量,銷售也不是很好,現在競爭廠家太多。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王曉齊在2013年鐵礦石國際市場研討會上&&,産能過剩已經成為鋼鐵行業的致命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中國企業發展報告》也指出,最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産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不僅鋼鐵、水泥等傳統産業過剩,部分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出現了過剩,像太陽能光伏電池,中國的産能佔全球的60%。
張鴻:産能過剩行業現在是內憂外患(《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供需決定價格,價格下跌那一定是供需出現了矛盾。單純從供需上來講,可以説是內憂外患,內憂是雖然這麼多年喊了煤炭、鋼鐵這些都過剩,但其實還是大踏步的在前進。我今天專門查了十一五煤炭行業的發展規劃,當時是預期到2010年的十一五結束的時候,2010年煤炭的産量是26億噸,但是到了2001年,是32.4億噸,多出了四分之一。這裡面比如説像山西,山西從1949年到2007年,産量才到5億噸,但是從2007年到2012年,就有9億噸,它用短短的幾年走過了那麼多年發展的路。
外患是什麼?外患就是進口,進口價格比國內的低。現在印尼這些地方都比我們國內便宜很多,所以我們進口都有3億多噸,我們每年自己産量的增加才2億噸,進口的這個量很大,再加上人家需求在下降,美國頁巖氣開始革命,頁巖氣可能是新能源的替代,包括我們自己,我們在經濟的整個結構調整中其實有主動性,我們其實也在能源的結構上有調整。能源結構上調整是什麼意思?比如説單純能源結構煤炭佔比過去是70%,現在到十一五結束的時候,我們要達到64%,天然氣的佔比可能要從2010年的4.3%,到2015年我們的目標是7%點幾,這樣的話,即使在小的需求減少的時候,這個需求裏面的結構還出現了問題,所以這就對煤炭行業是雪上加霜了。
劉元春:在供求的雙重擠壓下 導致煤炭價格出現回落(《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從宏觀整體來看,是由於整體經濟的增速的回落,那麼直接導致整體的需求下滑,而在這個下滑裏有一個結構性的效應。也就是説,我們所看到的本輪全球和中國的經濟的回落,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重化工行業,而這些行業恰恰是能源需求彈性特別大、特別高的這樣一些行業,因此對能源的需求出現了下滑。我們就會看到比如説目前石油價格、煤炭價格以及天然氣的價格都出現了相對平緩的狀況。另外一個方面,由於過去這樣一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的條件下,中國煤炭的産能已經累積到一個很高的歷史高位,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需求雖然在下滑,但是各個地方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這種影響,那麼它整個的生産水平並沒有出現應有的回落。
它停不下來,在供求這樣的雙重擠壓下,必定會導致它的價格出現回落。如果再從一些細節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比如説目前煤炭的庫存量相對較大,去庫存的壓力也比較大。同時全球的煤炭價格也處於一個低位水平,對於國內煤企産生的價格衝擊依然還存在,所以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我們就會看到,目前整個煤炭生産、運輸、銷售等等這些環節都出現了低迷的狀況。
韓曉平:在十二五規劃結束時 煤炭會出現拐點下降(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煤炭可能到目前為止還是再繼續上漲,這種需求增壓,但是增速已經大幅度減緩,那麼我想很快,至少在“十二五規劃”結束的時候,我們的煤炭可能會出現一個拐點。煤炭不但不再增壓,而且逐漸在下降,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天然氣資源還是非常的豐富,特別是我們新一任政府對天然氣利用和天然氣開發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那麼中國將迎來一個天然氣大發展的時期,而天然氣的大發展,必然使我們減少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同時使我們整個産業結構,能效都得到一個根本改善,所以我想天然氣的改變,恐怕是整個問題的根結。
劉元春:今年煤炭行業會一直延續這種低迷的狀態(《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應當説韓曉平的這個判斷是一個趨勢性的。第一,中國的重化工階段的完成,它對於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將度過它的高峰期。第二,隨着我們整個能源政策的調整以及新能源的發展,能源結構在未來會有較大的變化,對於煤的需求程度也會有所減緩。如果我們從西歐和美國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會看到對煤炭的需求本身會出現一個短期上揚,然後持續回落的趨向。
我們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第一,中國這種發展是不是就會快速的告別粗放型的模式?第二,我們所期待的能源結構的大調整是不是就會有一個質的變化?那麼第一,可能我們煤炭行業要想重返過去10年的輝煌時期,可能很難了,但是如果簡單的説煤炭行業的好日子過去了也有一些問題,為什麼?因為我們目前對煤炭整體的依賴程度還是很高,未來能源的緊平衡運行的狀況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那麼煤炭行業隨着整體宏觀經濟景氣程度的回升,那麼它整個的行業的景氣狀況的逆轉也是可以預期的,但是我們從中短期來看,也就是説今年來看,這種低迷狀態可能會有所延續。
張鴻:高耗能産業要做壞的打算 在結構調整中會面臨萎縮(《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就趨勢來講,我在劉院長和韓先生之間做個中庸派,就是黃金十年可能已經結束了,那樣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但是它可能還會有周期性,但整體的趨勢,我覺得起碼這些企業要做一個壞的打算。因為首先中國經濟現在在做結構調整,我們的第三産業要發展,服務業要發展,服務業的耗能量是低於工業的,只是幾分之一的耗能量,所以如果我們的結構調整是那樣調整的話,那麼你們肯定要萎縮。如果不是政府給你砍掉,你自己在市場競爭中也得萎縮。還有,我們耗電耗能的結構要調整,這是一個趨勢。再一個,我們的PM2.5已經讓我們有切身之痛了,誰都知道這種高耗能的時代已經直接危害到我們的健康。所以在這種時候,我覺得無論是從政策的制定者,還是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講,這個決心一定是非常大的。
劉元春:産能過剩是我們在過去十幾年裏累積的産物(《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目前來講,産能過剩的問題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而是在過去這十幾年裏面累積的一種産物,是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中國的這種分權體系所導致的産物。因此,目前我們很多鋼鐵行業都會面臨需求下滑,退出成本又很高的現狀。退出成本一個是財務成本,就是説鋼鐵一旦投資了,它有大量的固定設施的沉默成本,當然更重要是它的社會和政策成本。也就是説,地方政府出於它的政績工程,出於它的維穩等等,它不會讓你來進行。事實上我們會看到,無論是從整個中國的發展模式的階段判斷來看,還是從我們整個的社會需求和環保要求這些方面,以及改革的呼聲角度來看,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都存在着擠壓。
從企業層面來看,第一,要看到這種行業的大趨勢;第二,要看到中國的這種改革的大趨勢。當然要有它的一個中長期戰略,從短期來看,我們也會看到目前的狀況還不是歷史上最壞的狀況。也就是説,我們把現在的狀況與1997年到2001年進行比較,現在日子還不錯,因此從這樣的一種判斷來看,很多企業可能會從中短期來看,認為他們還沒有到大破大立,要進行生死決策的這樣一個點,但是我們認為它必須要有中長期的這種考量。
張鴻:産能過剩行業不要再試圖做“豬堅強”(《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他們覺得可能扛扛就能扛過去,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新聞,昨天的國務院電視電話會,李克強總理就説要堅決遏制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而且説這是硬任務。你看這兩個詞,一個叫堅決,一個是硬任務,為什麼?首先形勢特別嚴峻,鋼鐵去年中鋼協有一個報告説,去年的它的會員企業利潤下滑98%,嚇人不嚇人?然後一季度44家上市公司公布的負債率61%點幾。即便如此,一季度每天粗鋼的産量仍然創着歷史新高,就是仍然大家背負着大量的沉默成本,他們可能在等,做一下“豬堅強”,跟開發商似的,説不定能扛過來了。除了這些,兩會期間無論是工信部,還是發改委都已經把這幾個行業點名。
地方政府是另外一個難點,阻力一定很大,因為在我們看來無效的産能,它叫無效GDP,但是對地方政府的官員來説,就是我如果是一個地方政府的官員可能也會考慮這個,雖然那個GDP是無效的,但可能對我是有效的,所以我就不大願意把它給砍下來。這個時候如果是硬任務,我覺得這就得咬牙,就得能夠有真的這種機制性的變化,就是它真的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説,它也願意改變它的這些結構。
張鴻:既然決定了要做調整 就不要再上馬産能過剩的項目(《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覺得要增加容忍度,前一段時間,銀監會給各大銀行發了一個警示,有一些高風險的行業,這裡麵包括鋼鐵,有色金屬,還有造船等等,但是你回憶幾年前,這裡面好幾個是十大振興産業。去年無論是鋼鐵和煤炭的走勢,第三季度的時候不是特別好,因為整個GDP的增速也下來了,然後到10月份就開始有一些穩增長的措施出來,又有一些鋼鐵、煤炭的項目産能過剩的項目又開始上來,這就説明有時候我們並沒有那麼穩,我們既然決定了我們要做調整,那無論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比如説已經是高耗能的了,已經是産能過剩的了,那我們什麼時候都不批它。
劉元春:要打破政府過度參與市場和主導市場的格局(《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重要的就是,要打破這種利益格局,要打破政府過度的參與市場,主導市場的格局,特別是要打破目前由於政績工程分權體系導致地方政府紛紛上馬各種産能過剩的這樣的一些企業和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