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農業升級 穩定CPI
2013-05-10   作者: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字號

  8號,國家統計局公布了4月份的經濟數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2.4%,CPI的這種反彈態勢是否會延續?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委會議上,着重提出了要抓好糧食、生豬、家禽等生産,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平穩,那麼穩定農産品價格的長效機制到底該如何建立?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4月份CPI溫和回升,PPI持續負增長,通脹和需求疲軟,雙重壓力究竟有多大?數據起落背後存在着怎樣的難題?從源頭控制通脹風險的長效機制又在哪?
  國家統計局發布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4%,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看過數據再到市場去轉一轉,在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批發商小劉覺得近一個多月以來,小白菜的價格變化可以用過山車來形容
  小劉(蔬菜商戶):小白菜(四月份)一塊多兩塊吧,莜麥也不便宜。現在不行了,就這三、四天吧,最低的五、六毛錢。
  和去年同期相比,4月份新發地蔬菜的加權平均價,每公斤上漲了0.4元,漲幅接近百分之十。是最近五年來的同比最高值。
  張玉璽(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是氣候的原因造成的,四月份(蔬菜)價格偏高,現在這兩天看氣候,正常的情況下,五月份價格會迅速走低。
  劉士京(北京市民):豆角七塊(錢),豆腐五塊(錢),油菜過去一塊錢一斤,現在三塊錢了。今年比去年(菜價)還貴。
  有漲就有跌,受禽流感影響,近期雞蛋價格在走低,數據顯示,4月份雞蛋價格環比下降2.8%。
  記者:蛋價低、低多少,跟沒有發生禽流感之前相比?
  夏兆鑫(東&市鑫巍蛋雞養殖場負責人):禽流感之前我們這邊,每箱蛋,每箱賣150(元)、160(元)。
  記者:現在呢?
  夏兆鑫:現在只有100(元)左右。
  去冬今春,糧食主産區東北遭遇嚴重春澇,其中黑龍江有7600多萬畝耕地受澇,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這幾天,隨着氣溫的上升,忙春耕逐漸在各地鋪開。在黑龍江省農墾九三管理局,榮軍農場包洪利家的地裏,大馬力的農機正在給他家播種玉米。
  包洪利(黑龍江農墾榮軍農場種植戶):再播兩圈就完事了吧。
  農機手:完事了,馬上完事了。
  包洪利:種子米間粒數怎麼樣?
  農機手:米間粒數還行,挺好。
  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是全國商品糧基地,沿着鄉村公路,記者見不到一點春耕農忙的跡象。范先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在部隊,一個在廣東經商,家裏缺乏勞動力的他,早就把早晚稻改成中稻了。 
  范先生(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聯誼村村民):我個人種中稻有10年了,他們(兒子)都出去打工了,我自己年紀大了,我就沒有種了,以前我種過20多畝地,都是雙季稻。
  記者在&源、洪市等十幾個鄉鎮見到的情況和渣江相似,為遏制早晚稻改成中稻,甚至土地拋荒的趨勢,衡陽已投入數百萬元,為農民集中育秧。
  王進益(湖南省衡陽縣&源農技站高級農藝師):我們縣城公家育秧可供8萬畝,分散到鄉里,我們今年建了83個大的溫室棚,每一個大棚可供40畝地。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大家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生産給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政策和資金都要往這一方向傾斜,增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曹遠征:4月CPI反映了食品的機構性問題出現(《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4月份CPI比3月份、6月份略有漲,但是和一季度是持平的。因為一季度2.4,4月份也是2.4多,這相對3月份環比增長0.2,預示我們説,它基本符合實用期。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CPI的話,你會發現有一個特點,CPI這次抬頭左右着食品價格,食品價格上漲4%了,而食品價格中間,肉、禽、蛋又下降了。那麼主要是蔬菜價格。從利益上來説,它很大情況反映了一個食品的機構性問題出現。
  此外,批發下降也引起工業品的一個下降,因此整個工業消費品價格是,走勢不是很高的。那麼這次CPI抬頭主要是農産品,主要是食品構成的。因為食品在中國的CPI中間大概佔30%到40%的因素,那麼40%的上漲,顯然對物價上漲起一個主要推動的作用。但它最多的是蔬菜的價格上漲,蔬菜價格漲升結構性因素,排除兩點含義。第一點是蔬菜更多是勞動産品,勞務成本在蔬菜裏,蔬菜價格中所佔的比重非常之大,我們計算過大概佔60%左右。那麼最近是隨着農村社會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基本結束,工資普遍上漲,那麼蔬菜的價格,勞務成本也在上漲,因此蔬菜價格上漲是趨勢性的,所以我們説由於工資上漲引起蔬菜上漲的趨勢。第二個因素,是今年春天比較冷,蔬菜生産也受了氣候的原因,使它供應量減少,蔬菜價格就漲得格外快。但更多的因素是由於工資成本的上升,蔬菜價格依然會有上漲的態勢,只不過有積極的因素,可能漲得快點兒,或者漲得慢點兒,但是這樣一個結構性的變化非常值得關注。

  劉戈:主要特點是食品漲得高 而工業品在下降(《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2.4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平常,很平緩,很平衡,但是2.4是由怎麼得來的呢?是由於食品漲得很高,而工業品在下降,那麼最後一均衡出來2.4。然後這個4%的增長率裏面,由於禽類下降得非常厲害。全國有上百億的損失,但蔬菜上漲的很快。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像北京相對而言,上漲的幅度還不算太大。有一些地方,比如説蘭州,在4月份的時候,他的白菜、油菜、土豆,這最常見的三種蔬菜,上漲率環比分別是70%、50%、5%,同比44%,33%,50%,就是這樣的一種大陸型的蔬菜上漲的幅度這麼大。所以它對於整個CPI的拉動很厲害,但是總體上,非食品、非蔬菜類的工業品總體上是在下降的。實際上是波峰和波谷最後均衡出來的相對比較平緩的2.4%。

  曹遠征:穩定農産品的産出 只有走積極化的道路(《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中國農産品的提供者基本上是靠小農,靠農戶多。小農一個在提供農産品,同時也有很大的風險,波動就是自然而然産生的。所以我們説,小農的抗風險能力亟待提高。其實包括食品安全問題,包括農産品質量問題,包括産出能力問題,都是和小農經濟相關的。如果要穩定農産品的産出,保證農産品的質量,那麼只有積極化經濟,走積極化的道路,這時候才能穩定的職能和穩定的産出,這是唯一的方向。
  其實這種模式很有意思,他通過生産的組織化,既把零散的土地組織到一塊兒,提高了耕種的水平,因為他用了大型的機械,那麼産出能就穩定了,但是實際上這個組織過程,也是國家統一的採購,統一的銷售,統一的技術服務,統一的種子,統一的加工,那麼這樣又能保證統一的質量,從而對食品安全等各方面有很大的貢獻。

  劉戈:要把分散的小農經營用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其實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還有最近的國務院常委會議,反復在提的就是如何扶持和推動新型農業的生産主體。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過去我們都是分散的小農經營,那麼現在希望農民能夠有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那麼這種組織方式如何去實現?上個月我去了一趟江西,參加了一個當地的農業水稻生産合作社主辦的交換水稻合作生産的論壇。我是親眼看到他們發展起來的,兩個回鄉的農民,一個是在外面打工,一個是在外面經商,後來他們有致於種水稻,找到了袁隆平先生幫助他們,然後他們回去就建了一個九龍水稻合作社。他們的模式是自己會承包幾千畝的水稻,然後同時周邊還有很多的,比如説三、四十畝、一百來畝的一些專業的農戶,那麼他們組成了一個大的農業生産合作社。然後他們統一採購,統一技術服務,在生産之後又進行統一的加工,甚至會逐漸想考慮形成自己的品牌。那麼這樣的一種組織方式就把原來零散的,種自己那幾畝承包地的農民變成了一個新型的農業生産主體。
  在整個過程當中,這個農業合作社的組織者和加入社的這些社員,他們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的,他們既能夠形成有效的組織,又能夠形成有效的監督。所以這樣的一種形式比起我們傳統的模式,還有過去我們嘗試過的公司加農戶的模式,我覺得可能更能夠代表中國農業的發展。

  曹遠征:鼓勵規模經營 發展家庭農場(《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除了專業合作社這種模式,現在我們更鼓勵用的是家庭農場。實際上是一個農戶經營更多的土地,那麼假如你保證食品保證提高質量的話,其實市場機制是非常有效的。因為他作為家庭農場或者專業合作社,他不是生産一種産品,賣一下就完了。他要注意市場産品的提供者,是要長期經營,那麼這兩個信譽就變得非常重要,等於這種機制有市場機制在約束他,會對質量把關。
  現在是承包幾百畝地的已經不在少數,一些專業的種田能手做專業化的經營。通過這個組織化的過程,它實際上也是抗風險能力提高的過程。他大規模的機械耕種,有效農耕水利灌溉設施,以及各種技術服務,這時候天災和各種影響就會減到最低限度,那麼他的産出能穩定,産量的穩定,質量就能提高。
  這是漸進的過程,如果説土地集約經營是提高土地産出和提高質量的一個途徑的話,那麼土地的扭轉就非常必要了。過去中國的小農,把土地看作他的一個社會保障,但是改革開放30年,大部分的農民離開了土地進入城市打工。因為城市的工業提高了收入,他願意來。如果城市化進程不斷的發展,很多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並且在城市安居下來,那麼土地壓力就會減少,土地就有條件開始進行扭轉,開始進行大塊兒的經營。如果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兩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城市化,那麼城市化的核心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叫他能安居下來,能穩定下來,成為真正的城裏人。二就是土地的選權和土地的扭轉,土地能手和種田能手充分集中,然後穩定産量,穩定質量。

  劉戈:國家將對農業生産進行有針對性的支持(《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更關鍵的就是我們現在看起來糧食九連增,每年我們整個的生産的形勢不錯。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再一看CPI,農産品的價格經常是大起大落,這是由於整體上的小農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比較低,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很容易影響産量。從一年的角度來説,最後看起來産量是穩定的,但是要分到每一個月來説,波動就特別大。現在有了新型的組織,然後國家對於這些專業的主産區和專業的、新型的農業生産主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支持,讓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提高。有的時候它不僅僅是一個質量的提高,它是一個抗風險能力的提高,最後讓産量相對穩定,這樣農業長期形成的供應的波動,能夠把它降到最低。

  李國祥:要重新構建農業生産經營體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針對對CPI影響比較大的肉類製品的消費來看,對於豬肉跟禽肉以穩定生産能力為主,對於牛羊肉供求缺口比較大的,是以提高生産能力,擴大生産為主。今年東北地區春澇比較嚴重,西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南地區出現乾旱,抵禦自然災害,這個方面要多下功夫。從長期來看,要重新構建農業生産經營體系,現在這種農業生産經營體系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比較差,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比較差。往往會對整個宏觀經濟産生不利影響。要想構建新的農業生産經營體系,要培育新型主體,讓生産能夠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在此基礎上,看能不能搞社會化服務,只有把新的農業生産經營體系建立起來以後,農産品供給、食品安全才有更好的保障,價格才能夠更好的穩定。

  曹遠征:農業補貼應該補到最需要的地方(《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一方面我們説鼓勵新型農業組織出現,比如説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它可以穩定産出條件。另一方面,政策還要提供些幫助,比如説對農業的支持應該支持到根上去。包括補貼應該是補到最需要的地方,這樣對農業的發展既有激勵作用,而且又有穩定的作用。比如説給農産品的補助,應該補在生産環節,而不應該補在流動環節。

  劉戈:要讓真正會種地、愛種地、能種地的農民拿到補貼(《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現在怎麼樣讓真正的會種地,愛種地,能種地的農民拿到補貼,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既不是撒胡椒面,又不是支持相對強勢的公司。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羊肉造假 漏洞在哪兒? 2013-05-08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土地增值稅“漏洞”推高了房價? 2013-05-07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PMI下探 經濟下行? 2013-05-06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債市風暴揭開吸金黑幕 2013-04-26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誰在做空中國股市? 2013-04-2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