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通化縣地處吉林東南、長白山下,山多地少,人口不足25萬。這樣一個既無區位優勢也無資源優勢的山區小縣近年來民營經濟迅速發展,2004年通化縣民營經濟佔GDP比重已達56%。2012年通化縣民營經濟更是實現增加值9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78%;實現稅金10億元,佔財政收入的80%。在民營經濟的強力支撐下,縣域綜合實力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十位。通化縣發展民營經濟的做法,對東北乃至欠發達地區民營經濟發展頗有啟示。 通化縣一洋保健品有限公司十幾年前與韓國合資引入保健品“元秘D”,經過幾年培育逐漸打開了國內市場。正要大展拳腳時,2007年突遇國家規範保健品名稱,不允許用英文字母。企業當時已投資8000多萬元進行擴能改造。如果改名,此前的市場培育等於全都打了水漂。當時的通化縣縣長李永傑拉着吉林省藥監局領導一同去國家藥監局匯報,經過解釋和爭取,得到了相關部門理解,最終將這一類問題歸入歷史遺留問題進行了另案處理,從而避免企業陷入滅頂之災。通化縣一洋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青山説,企業從引進設備到擴大生産,從營銷收入幾百萬元到上億元,從和韓國合資到自己獨立生産研發,每一步都離不開政府支持。 通化縣江達米業老闆高玉偉剛剛和中糧集團簽約合作建立高端有機大米種植基地。一個縣裏的小企業能和中糧這樣的大國企合作,可以説是小梧桐招來了大鳳凰,這其中縣經濟局功不可沒。 通化縣經濟局局長王慶禹説,政府和企業的關係就是服務,就是“張羅事兒”。企業辦理土地、規劃等手續遇到困難了,經濟局代表政府去溝通;企業在拆遷改造中與當地居民發生矛盾了,經濟局去協調…… “通化縣發展民營經濟不勢利,不功利。”企業家譚亮説。譚亮原來在吉恩鎳業集團企劃部,管投資項目,走過許多地方。2003年他們曾在某市投資了一個電廠,當時政府承諾非常好,投入後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開門招商、關門打狗”。“通化縣對來投資的企業,會主動幫助你研究,你能得到什麼,能為社會做什麼。在這裡投資心裏有底。” 縣委書記李永傑説,企業發展有規律,有起伏,需要休養生息,這才是科學發展。近些年一些地方迷信大企業,“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給招商引資企業很多額外的優惠。通化縣在招商引資同時,特別注重本地企業的培育,對老企業擴能改造給予招商引資同等優惠。東寶、振國等大型藥企紛紛選擇在本地投資擴大再生産。目前,通化縣形成了醫藥、礦産、食品和化工建材等新老産業共同發展的局面,産業結構合理,一業低迷時多業彌補,“東方不亮西方亮”,使全縣經濟保持平穩發展。“十一五”初期,縣財政收入不到4億,到2012年,財政收入達12億;“十一五”初期,當地超千萬的納稅企業才3戶,2012年達到23戶。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民生改善。近幾年通化縣民生投入超過財政收入的70%;該縣是國家衞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知識産權強縣、中國最佳投資環境縣、非公黨建先進縣等;教育衞生投入也在逐年增加,靠財政投入重建了縣醫院、縣中醫院,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去年縣鄉財政出資600元為各學校購置了校車。 “通化縣這些年一直追求均衡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既不大踏步,也不大起大落。不急功近利才有後勁。”李永傑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