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及歐洲央行等發達經濟體領銜下,全球寬鬆“大片”的第三季正拉開帷幕。印度央行成為最新參演的成員。該行3日宣布,將基準率下調25個基點至7.25%。這是印度央行年內第三次下調基準利率。而對疲弱經濟增長及通脹風險的擔憂,成為該行決策背後的重要原因。
全球央行動作頻頻
印度央行3日&&,作出降息的決定是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其一,經濟增長持續減速;其二,通脹壓力降低給了其實施政策的空間。印度整體通脹水平在3月意外回落至5.96%的3年低位。不過,該行也&&,由於通脹加劇的風險依然較大,未來幾乎沒有進一步降息的餘地。
在年度貨幣政策評估報告中,印度央行&&,不能放鬆對通脹壓力重新抬頭風險的防範。印度央行還&&,將動用一切可用手段,在本財年結束前使通貨膨脹率降至5.0%的水平。
在印度央行宣布降息的前一天,歐洲央行也在時隔十個月後再度採取降息措施應對。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埃瓦爾德 諾沃特尼3日&&,該行打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利率維持在低位。
而美聯儲則在本週轉變“提早結束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的口風
。在1日結束政策會議後,美聯儲&&,將繼續執行每月購入850億美元資産的QE3計劃。此前,日本央行已經宣布在未來兩年向金融體系注入相當於1.4萬億美元的資金。英國央行則在上個月末宣布將貸款融資計劃延長一年,扶持小型企業。
一些尚未召開政策會議的央行也有不少已經發出寬鬆信號,其中就包括加拿大央行。新任加拿大央行總裁斯蒂芬 波洛茲2日&&,經濟復蘇不如預期強勁,需要推出額外措施來促進經濟增長,在必要時將使用非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
新興市場嚴陣以待
在全球央行相繼推出寬鬆措施的背後,經濟增長前景成為他們最大的擔憂。在摩根士丹利看來,各大央行此舉的助推因素包括擔憂本國貨幣過度升值及擔憂收益率和債務持續上升。
早在今年2月,該行便預計,全球將迎來第三輪貨幣大寬鬆。其將2008至2009年的大寬鬆定義為第一波行動。這波行動成功地避免了經濟蕭條與通縮,全球經濟也從2009年中期開始出現緩慢復蘇,歐洲央行和許多新興市場的央行在這期間停止了寬鬆。到了2011年底,第二輪寬鬆潮開始啟動,並於2012年加快步伐。
在寬鬆潮的席捲下,由於通脹上升被認為會對緩解公共與私人部門債務壓力起到重要幫助,許多貨幣政策的決策者對通脹上升的容忍度有所提高。但此舉也可能助推商品價格上漲,使新興經濟體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
印度央行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該行在3日稱,全球商品價格近期會保持疲弱,但發達國家量化寬鬆政策給印度帶來的風險仍在上升。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2日也&&,將關注發達國家貨幣寬鬆舉措是否會對新興經濟體構成意外影響。
對此,海外媒體專欄作家薩莎 賽科拉維克指出,真正的問題在於,發達經濟體央行能否在通脹水平變得過高之前就撤走貨幣刺激政策?“從歷史情況看,央行的行動被公認為表現遲緩,這也是此前導致美國樓市泡沫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激進政策推行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在某些經濟部門及金融市場造成高通脹率及資産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