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12月獲准立項算起,國光電器的工業園開發建設歷時逾十年,這項“在建工程”的預算規模先後五次上調,從最早的4.2億元調升至11.22億元,期間累計投資額已近10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走訪調查時卻發現,斥資數億打造的國光工業園,均為簡易鋼結構建築,廠房、庫房外觀陳舊。按照廣州市規劃局提供的文件和上市公司公告測算,國光工業園累計投資額不足5億元,遠低於國光電器披露金額,預算數上調1.7倍涉嫌注水。國光電器耗費鉅資打造的“豪華”工業園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
涉嫌虛增固定資産
國光工業園位於廣州市花都區,距離市中心約30公里,佔地面積超過1000畝。從“賬面”上看,國光工業園堪稱是一個“豪華”廠區,國光電器對其累計完成投資9.87億元,按照目前已建成的17.8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計算,每平方米“成本”約為5500元,幾乎與周邊的高層商品房項目——雲峰花園、合和新城不相上下。
然而,記者在公司招股説明書中找到一份2003年公司與廣州市花都區住宅建設公司簽署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發現,花都住宅公司承包了國光工業園一期廠區“第一標段2-10號及11、12號輕鋼結構廠房共11棟”土建、輕鋼結構工程、室內排水、防雷的設計及施工(包工包料)工程,合同總價款為1332.95萬元人民幣。參照廣州市花都區規劃局出具的國光工業園《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該11棟廠房的建築面積在5萬平方米左右,如此算來,該一期廠區的建設成本不到300元/平方米。這與公司高昂的5500元/平方米的“投資”形成鮮明反差。
早在2002年12月,作為國光電器主要生産基地的國光工業園就已獲得了《首期工程項目的批復》。一晃十逾年過去了,該工業園依然被列在上市公司的在建工程之中。翻開歷年財務報告可以發現,國光電器在上市後的近8年期間,先後5次上調國光工業園的工程預算數,從上市初的4.2億元增加至2012年年報中的11.22億元!
其中,差異最明顯的是2010年,國光電器將工業園預算數從7.72億元上調至11.22億元。可為何上市公司要大幅上調工業園預算3.5億元?“2010年預計的投入規模中,包含了未來幾年的投入額。”國光電器在一份採訪回復中這樣答覆投資者的疑惑。
事實上,國光電器所稱的“未來幾年的投入”是指2010年該公司實施的定向增發——募資3.68億元用於新增13萬套音響産品技術改造和擴大多媒體音響出口技術改造。增發方案詳細列出了投資明細:兩個募投項目的固定資産投資金額分別為6803萬元和7398萬元(其餘為無形資産、營銷網絡和流動資金),合計僅為1.42億元。顯然,國光電器“預計的投入規模”遠遠超出了增發方案列出的實際需求。
從工程建設方面來看,根據花都區規劃局提供的國光工業園《建設工程規劃驗收合格證》以及公司與建築承包方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顯示,國光工業園一期12萬平方米的廠房建設在2005年前已建成,而包括辦公樓、展示廳等在內的二期大部分廠房也在2007年完成竣工驗收。
實際上,2008年之後,國光工業園只建設了一棟面積4496平方米的倉庫,以及一棟面積9600平方米的宿舍。即使考慮到期間募投項目多條生産線陸續投産的因素,國光工業園的房屋建設和設備採購支出難以超過2億元,而同期在建工程數據顯示,國光電器累計投入工業園3.39億元。多出的逾億元投資到底花到了哪?針對記者的疑問,國光電器董秘辦回復稱:“不便具體列出。”
投資“摻水”近5億元
近日,廣州市花都區規劃局向中國證券報提供了國光工業園2003年至今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築工程規劃驗收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等共計20份文件。其中,廣州規劃局先後下發10份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准許國光工業園修建廠房、倉庫、辦公樓和宿舍約30棟,建築面積合計17.87萬平方米。
國光工業園的投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土地成本、建設成本和生産線設備。首先,國光電器取得工業園的土地成本極低,招股説明書中披露“按每畝人民幣8萬元支付徵地費用”,“一期429.33畝徵地費3434.67萬元”;其次,建設成本和生産線設備的投資規模在歷年的公告中可以找到答案:2005年上市時,10項募集資金投向的固定資産投資累計3.54億元,其中建設電聲出口産品基地易地改造項目的用途為“購買430畝工業用地使用權,並在此基礎上建設産品基地。”2010年增發時預計固定資産投資1.42億元。考慮到2005年基地易地改造項目已經包含了土地購置成本,因此國光電器累積向工業園實際投資規模應不超過5億元。
然而,國光電器2012年年報顯示,國光工業園的工程投入佔11.22億元預算的比例為88%,即國光電器已累計投入9.87億元。
為何募投項目測算金額與上市公司披露數據差異巨大?國光電器在採訪回復中稱:“公司近年生産規模逐步擴大、對設備也有更新換代的需求、生産環境也需改造,因此每年會相應增加工程建設、設備購置等。”
記者實地走訪時發現,最近幾年國光電器生産規模並未擴大,反而呈現逐漸萎縮的趨勢。據國光工業園物業管理處的人員介紹,一期建築面積在12萬平方米左右,幾乎全部用於對外出租,二期廠房也有約三分之一對外出租。目前廠區出租率接近飽和,僅有辦公樓後面的四層建築中有兩層仍然空置。
從一線生産來看,國光電器一處模具生産車間有近50&&産設備,年初的時候只有不到10台機器在運轉。4月16日,記者再次來到這一車間,看到有20多台機器在開工運轉,生産線産能閒置狀況依然明顯。據國光電器一名老員工介紹,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員工最多時約為5000人,而現在則只剩下2000多人。
土地使用權前景難料
以國光電器辦公樓為界,國光工業園分割成了鮮明的兩部分:一期為低矮的廠房和庫房,如今絕大多數已對外出租,汽車配件、五金製造等各式企業雜居其間;二期的建築相對較新,國光電器生産設備主要集中在這裡。
在二期廠區,三處雜草叢生、用鐵絲網封起來的荒地顯得十分扎眼。據國光電器基建辦負責人介紹,自2005年公司上市以來,二期廠區約600畝用地一直屬於集體土地性質,由於國家宏觀調控的原因,土地使用權申請處於停滯狀態,無法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的園區土地只得閒置。
近幾年,國光電器多次在年報中預測土地産權的辦結時間,不過卻又屢次食言。2009年年報,國光電器管理層預計在2011年前能完成有關房屋産權證辦理程序,未取得産權證書的原因是國光工業園部分房屋及建築物坐落土地尚未完成公開出讓程序:2010年,公司將相關産權證的獲取時間推至2013年前;隨後,2011年和2012年年報又預計在2014年前完成有關房屋産權證辦理程序,同時&&,“該程序完成時間仍存在不確定性,需補繳的土地款項未能合理確定。”
為何這些閒置超過十年的土地至今仍無法取得使用權?國光電器對此解釋稱:“完善土地手續涉及的程序環節較多,所以時間也較長,公司努力爭取儘早完成相關工作。土地管理部門和當地政府也在積極為公司辦理相關手續,溝通順暢。”不過,記者先後諮詢了花都區國土局土地用地科、徵地科等相關科室,對於國光工業園二期土地使用權的審批進展,工作人員均&&無法回答。
對此,廣州市一位熟悉土地流轉政策的律師告訴記者,已獲批土地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原因有很多種,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土地開發商沒有及時繳納土地出讓金,同時也可能是由於跟拆遷或者被徵用方的補償沒有談妥等原因造成的徵地手續不完善等。
針對國光電器的情況,上述律師&&,農業用地要轉成工業或商業用地,國土管理部門每年有一定的指標,不排除國光電器擬徵收的土地沒有納入到指標內。與此同時,國光工業園附近都已經建起了商品房,如果政府用地規劃變更,那麼國光電器將不能再以工業用地來對地塊進行徵收,而相應的徵地費用也需要重新評估。一旦土地採取公開競拍的方式出讓,則國光電器很可能無法競得該土地的使用權,或取得使用權的成本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