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汽車銷售將呈穩中有降態勢
2013-04-18   作者:記者 宗巍/長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今年前兩個月汽車銷售額增速明顯下滑,降到個位數以下,僅為6.9%,比去年同期下降5.8個百分點。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新年日前分析認為,今年汽車銷售會在現有水平上穩中有降。
  業內人士認為,隨着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車企間的差距在拉大,行業內的洗牌在加快。

  車市:經銷商忙着“去庫存”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和2010年在汽車下鄉、購置稅減半等優惠政策的刺激下,國內車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這兩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隨着一系列政策退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車市也隨之降溫,2011年國內車市增速回落到14.7%。2012年繼續下滑,增速僅為7.3%。
  車市增速放緩,汽車4S店這個“晴雨表”反應最明顯。記者採訪中發現,當前為了應對不景氣的市場,經銷商開始忙着“去庫存”,以加快資金流轉,車市價格戰此起彼伏。在位於長春市賽德廣場附近的一家上海大眾斯柯達汽車4S店,工作人員介紹,近期購買昊銳車型,可以享受全係1.3萬元現金優惠,現車供應充足。在汽貿城附近的一家一汽馬自達汽車4S店,2012款睿翼車型最高優惠4.1萬元,購車無需等待。
  長期從事汽車銷售工作的劉彥告訴記者,前幾年在國家扶持政策刺激下,車市增長迅猛,但近幾年不僅缺了扶持政策,各種限制措施一個接着一個&&,經銷商的日子也越來越難捱。
  陳新年&&,除了汽車下鄉等國家刺激政策退出之外,北京、上海等地的限購、限行政策,抑制了部分居民對汽車的消費需求。此外,隨着城市公共交通的不斷完善,部分市民會主動選擇放棄購買汽車。這些因素疊加,可能會影響今年汽車銷售的增速。
  “按照當前的情況研判,今年國內汽車市場既不會有太大的漲幅,但也不會有太大的降幅,應該會處於一個平穩的發展態勢。”知名汽車專家賈新光説。他告訴記者,從國內經濟形勢發展來看,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將為車市增長提供持續動力,而從車市本身來説,儘管限購政策不斷,但由於更換新車的需求在增加,這將成為車市穩步發展的一個助推劑。但與此同時,限購、限行等政策對車市的消極作用還在繼續,因此車市想保持前些年的高增長態勢也不現實。

  行業:洗牌速度加快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擁有整車製造企業100多家,但其中年産30萬輛以上的車企只有十幾家。企業過於分散的短板長期存在,這一方面難以形成合力,不利於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另一方面則容易導致結構性過剩風險加劇。
  採訪中很多專家&&,“十二五”國家鼓勵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産能是汽車工業的重要任務,伴隨這一過程的將是行業的重新洗牌。近年來,國內汽車行業並購整合的步伐也在加快推進,像長安集團整合昌河汽車、廣汽集團整合長豐汽車等。記者發現,目前一些規模較大的集團正在尋求兼併重組的契機和對象,而一些規模較小的車企在未來的競爭中很有可能退出市場,或者成為被兼併的目標。
  記者採訪中發現,面對愈加激烈的行業競爭,為了佔據一席之地,車企可謂各顯其能。這其中,不斷豐富産品線,加快車型換代,成為一些車企的不二選擇。

  産業:自主生存壓力加劇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汽車市場銷售轎車1074萬輛,其中自主品牌305萬輛,僅佔28.4%。從汽車品牌發展來看,目前合資強、自主弱的局面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形勢更為嚴峻的是,當前全國汽車産業格局和競爭態勢正在發生變化,這對我國汽車産業,特別是自主品牌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一汽集團公司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李維鬥説。
  採訪中還有一些專家建議,面對內外不斷升級的挑戰,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導,另一方面需要車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而這其中,主要還是發揮政府的戰略引導作用。
  李維鬥説,當前我國汽車産業的弱勢在於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和關鍵總成的落後,目前的主要辦法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此基礎上,可以有不同的嘗試。比如,鼓勵國內車企收購國外的研發機構,加快引進海外優秀汽車人才等,從而加快我國汽車産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10月汽車産銷環比略降 日係汽車銷售同比下降近六成 2012-11-12
夏利汽車銷售下滑之我見 2012-02-17
北京:消費者因搖號限購要求與汽車銷售公司解除購車合同 2011-09-06
報告:今年中國汽車銷售或現個位數增長 2011-04-14
汽車銷售數據疲軟 比亞迪股價再遭打擊 2011-03-0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