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工信部內部會議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工信部將圍繞已公布的《鋼鐵行業生産經營規範條件》(以下簡稱《規範條件》),會同有關部門推出一系列後續政策,對不符合規範的企業,將運用差別電價、嚴控信貸、監管部門查處、考核問責等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最終迫其退出市場。 作為“兩高一資”的代表行業,鋼鐵無疑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記者了解到,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制定《規範條件》。工信部在2010年6月制定完成的基礎上,為適應行業發展新變化,於2012年9月對其進行了修訂,並於2012年10月1日起實施。 記者了解到,日前,工信部初審了71家申報企業,公示了第一批符合《規範條件》的45家企業,這45家鋼鐵企業2012年合計産量3億噸,佔當年全國粗鋼産量的41.4%。 “仍有大部分企業有待審核。”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苗治民説,隨後的3周為公示期,公示企業將接受社會各界的考察和評判;之後,工信部還將開展後續的申報和公示工作,預計2013年將公布一到兩批企業名單,力爭到“十二五”末,將80%左右的現有鋼鐵産能納入到《規範條件》中。 記者了解到,相比較之前“行政命令關停”等手段,工信部即將開始的後續政策將更傾向於運用“市場化”手段,“有保有壓”來治理行業亂象。苗治民&&,一方面、對符合規範條件的企業,支持其開展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産能、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等結構調整工作,並給予一定的政策獎勵和信貸支持;另一方面、對不符合規範的企業,則將運用差別電價、嚴控信貸、監管部門查處、考核問責等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最終迫其退出市場。 “過去十幾年,由於多種原因,鋼鐵行業産能無序擴張、産業集中度低、資源保障力弱、市場惡性競爭、環保壓力大等問題日益顯現。此前,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會通過行政審批手段,例如新項目不予審批、土地不予供應等,但在巨大市場需求拉動下,在有産量就有效益的大環境中,企業更多地注重規模擴張,致使我國鋼鐵産能逐年攀升。”苗治民指出,多年來通過行政審批手段嚴格控制産能收效甚微。 根據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粗鋼産量已達9.7億噸。中鋼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從實際産能來看,已經超過10億噸,如果將一些違規建設的鋼鐵産能都計算上,數字還會更驚人。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冶金規劃院院長李新創日前指出,中國鋼需求很難超過9億噸,更不會達到10億噸以上,即使今後需求有增加空間,“但這空間遠遠消化不掉已有的産能”。 産能過剩也令鋼鐵行業陷入“虧損”怪圈。根據中鋼協的數據,2012年,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僅為0.04%,從鋼鐵主業來看,基本上全行業都處於虧損。中鋼協副會長劉振江指出,2013年一季度情況並沒有改觀,企業經營狀況一個月不如一個月,鋼産量增加過快是主因。 “我們這次的政策着力點,就是在幫助符合規範的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同時,限制和削弱不符合規範的企業競爭力,以此來化解過剩産能,促進行業發展,並確保健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苗治民説。 我的鋼鐵諮詢中心總監徐向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政策能否奏效關鍵要考慮如何和地方政府保護進行博弈。他分析指出,鋼鐵工業不僅可以帶動地方就業,同時也是當地的利稅大戶和支柱産業,因此一般都是地方政府重點支持的行業和投資重點領域。另一方面,因為缺乏監管和規劃,有的企業在地方政府鼓勵下,仍然熱衷於擴規模、鋪攤子;有的企業在節能環保等要素成本上投入較低,靠犧牲環境換取短期利益。可以説,造成鋼鐵産能過剩,地方政府無疑扮演了“保護傘”的角色,因此除了推進“環保”等市場化手段促進行業整頓外,還需要將行業整頓納入地方政府考核問責體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