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江上游廣西梧州市境內,一個未來超過千億元産值的再生資源加工産業正在逐漸壯大成型。廢銅、廢鋁、廢鋼;再生銅、再生鋁、再生不銹鋼。一條條産業鏈條,串起了“資源-産品-再生資源-再生産品”的每個環節,最終形成循環往復的閉合曲線,做好循環經濟的“加減法”,成為破解地方經濟發展的大命題,勾畫出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圈區管理打造南方循環經濟新龍頭
2008年5月啟動建設的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示範園區,以銅鋁再生資源拆解加工為主,獲批每年進口300萬噸再生資源工業廢料,拆解、加工為成品或半成品,大約200萬噸/年。
據介紹,2010年9月28日,廣西有色再生金屬有限公司在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正式啟動30萬噸再生銅冶煉工程,2012年11月2日全面竣工投産,僅僅兩年時間就建成了目前我國最大的再生銅冶煉項目,全部達産後預計年銷售收入可達180億元。
記者了解到,這個項目到現在共採購了約15萬噸廢銅料,其中進口約3萬多噸。去年試産階段,共生産出15萬噸再生銅,産值已經超過100億元;今年在原料供應充足情況下預計能全面達産,産量將達到30萬噸。
廣西有色再生金屬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斌説,除了30萬噸再生銅項目已經投産,廣西有色在園區內正在加緊推進稀貴金屬資源回收與綜合利用項目、20萬噸光亮銅桿項目正式開工,30萬噸再生鋁項目也在籌劃中。30萬噸再生銅和30萬噸再生鋁兩個深加工項目,不僅每年可為國家節約礦石開採量近7000萬噸,還可以帶動梧州以及周邊地區形成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據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管委會負責人黃梅介紹,園區已經成為國家進口再生資源“圈區管理”園區和國家“城市礦産”示範基地。
對梧州而言,園區對於再生資源産業的龍頭壓陣地位不言而喻。“根據規劃園區每年將拆解300萬噸廢舊金屬,如果實現這一目標並最終達産,缺乏礦産資源的梧州將一躍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再生資源産業高地和循環經濟成果轉化基地。”梧州市副市長彭建銘説。
西江畔佈下再生資源産業“雁行陣”
近幾年來梧州市對發展再生資源加工産業傾注了不少心血。按照2010年7月&&的《梧州市關於加快再生資源産業發展的意見》,提出緊緊圍繞打響“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這一國家級“圈區管理”試點示範園區品牌,以創建“承接東部以銅鋁為主的拆解和加工有色金屬産業整體轉移示範基地”、“國家級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示範園區”為目標,加快形成大力發展再生資源的深加工、精加工,提升資源再加工附加值,建立上下游企業相互銜接、共生代謝、環境友好的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産業鏈,促進可持續發展。
“對廢棄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的過程,也是拉長産業鏈條的過程。”梧州市長洲區區長、園區管委會主任覃震西介紹,目前梧州不銹鋼製品産業園區共有新盈特鋼、豐盈不銹鋼、永達鋼鐵等10多家企業入園,已經初步形成再生不銹鋼板重熔-熱軋-退火酸洗(半成品)-深加工(冷軋)型材一體化的産業集群區,廣西有色金屬集團、香港鴻圖集團、沃華機械等知名企業都被這道循環經濟的“加法題”緊密連在一起,循環經濟的理念在這裡得以全面體現。
梧州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徐文偉介紹,目前梧州再生資源産業已經初步形成“三大板塊”布局:一是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的有色金屬拆解及深加工;二是不銹鋼産業園區的將廢舊鋼材再生加工為不銹鋼的産業;三是萬秀區東出口工業集中區利用工業邊角布料加工的再生棉紗産業。在萬秀區東出口工業集中區,總投資1.7億元的年産2.4萬噸再生棉紗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2012年初,梧州市被商務部確定為第3批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並提出用5年時間在全市90%以上社區建立規範的回收站點,使90%以上的再生資源進入市場交易,80%以上的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實現回收利用。
梧州市委書記劉志勇透露,“十二五”期間梧州要力爭成為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城市。“要把再生資源作為梧州打造西江經濟帶産業集聚‘雁行陣勢’中的第一梯次,以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塑料3大原材料為基礎,拉動銅塑、鋁塑、鋁等相關産品産業鏈,到2015年形成1000億元以上産值的産業集群。”
壯大再生資源産業亟須完善外部環境
國務院關於《再生有色金屬産業發展推進計劃》中提到,發展再生有色金屬産業,多次循環利用有色金屬,既保護原生礦産資源,又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據黃斌介紹,我國是一個銅礦資源貧乏的國家,自産銅礦只能滿足需求的20%-30%,目前我國銅消耗量已經佔全球總量的1/5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現貨銅精礦買家,從這個角度來説再生有色金屬産業未來大有前途。
但記者調查獲悉,目前再生有色金屬行業卻碰到了若干問題:回收體系不完善、價格倒挂、稅負過重、國內外有色再生金屬競爭不平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廣西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馮強認為,國家應考慮制定鼓勵廢金屬進口、回收和利用,並對廢有色金屬進口給予一定幅度的增值稅即徵即退政策,增強企業在國際廢金屬市場競爭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龍曉柏等研究人員認為,各地政府應該在現有基礎上繼續通過設立産業研發基金、提供財政擔保、財政返還等措施支持再生資源産業發展,&&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和融資辦法支持本地企業做大再生有色金屬回收加工業務,制定更加優惠的財稅政策、投融資、土地使用、增值稅減免返還等扶持政策,積極鼓勵再生有色金屬産業集聚、做大做強。結合商務部推動的城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動各地建立再生有色金屬回收網絡,建設內容包括專業回收站點、專業集散交易市場,形成産業鏈和物資的集聚;扶持再生有色資源回收龍頭企業開展品牌連鎖經營,推動産業升級、促進行業上規模、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