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銀監會收緊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影響,銀行股28日大跌,其中,興業銀行重挫10.02%後跌停,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跌幅均在8%以上,其它個股也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受銀行股拖累,大盤指數也遭受重挫,滬指報收2236.30點,跌幅達2.82%。 為規範銀行理財業務,銀監會日前下發了一份名為《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每個理財産品與所投資資産(標的物)對應,做到每個産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並向理財産品投資人充分披露包括融資客戶和項目名稱、剩餘融資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結構在內情況。同時,在投資額度上,《通知》要求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産品餘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産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銀行理財産品餘額約7.1萬億元。平安證券研報顯示,銀行理財産品目前主要有三種投資渠道: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包括同業拆借、票據買入反售等業務)、融資類業務(目前銀信合作業務已基本停止,各銀行主要通過信託受益權、金融資産交易所、證券公司通道等方式開展),融資類業務屬非標準化産品,受到35%的限制。據其測算,目前中國銀行業融資類業務平均佔比在30%左右,上市銀行中興業、民生佔比較高,約50%,這項政策將制約部分已經超標銀行此類業務的開展。 由於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重要組成部分,《通知》傳遞出監管加碼信息被市場解讀為銀行股重大利空,尤其是對理財餘額相對較高銀行造成不小衝擊。對此,有分析稱,銀行從理財業務承接非標準債權所獲得的主要是中間業務收入,新規將對該塊業務收入構成負面影響。 不過,招商證券認為,受政策和市場情緒影響,銀行股短期有調整壓力,但由於實際利潤受影響不大,最終堅實的基本面和估值優勢會使銀行中長期保持超額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