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實現頁巖氣大規模開發,並成為世界天然氣生産第一大國以來,頁巖氣迅速進入中國油氣行業的視野。隨着中國頁巖氣開發利用補貼政策等一系列頁巖氣扶持政策的&&,頁巖氣的産業前景被寄予了很大希望。
據國土資源部勘察司副司長車長波介紹,截至2013年2月25日,我國頁巖氣勘察已累計投入70多億元人民幣,施工鑽井80余口,並在四川、重慶等地獲得了高産水平井。
根據規劃,中石油將在2015年完成頁巖氣商品氣産量15億方、日産氣量538萬方,中石化則擬到2015年實現頁巖氣年産量1.3億方、利用量1.0億方。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中國頁巖氣開發將催生我國頁巖氣産業鏈各個環節的市場需求,其中水平井鑽井、水平井完井、壓裂等的設備及服務相關上市公司有望最先受益。
技術裝備國産化難題待攻堅
頁巖氣主要是以游離狀態存在於頁巖層中,由於頁巖是淤泥沉積形成的岩石,質地堅硬,因而頁巖氣開採難度很高。開採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水平鑽井、水力壓裂、隨鑽測井、地質導向鑽井、微地震檢測等。正是這些先進技術的成功應用,促進了美國頁巖氣開發的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只是初步掌握了水平井鑽井、分段壓裂等技術,尚未形成頁巖氣開發關鍵技術體系,離規模化開發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國頁巖氣藏的儲層與美國相比有所差異,美國的頁巖氣開採條件大大優於中國,大部分在平原,分佈穩定、埋藏淺,深度在2000米左右。中國則大都分佈在西南部山區,一般是在4000—6000米。頁巖氣層深度的增加無疑在我們本不成熟的技術上又增添了難度。
頁巖氣最重要的就是兩個技術:一個是水平井技術,另一個是壓裂技術。前者可以大大提高單井産量;後者是要處理頁巖氣孔隙度低的問題,通過人工壓裂的方法打出裂縫。據了解,中國目前水平井技術已經有了不少發展,但壓裂水平與美國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由於國內技術不夠成熟,在一輪、二輪頁巖氣招標中競標勝出的公司將不得不購買他們缺少的專業技術。
專家&&,頁巖氣作為非常規油氣具有開採周期較長、單井經濟效益不高等特點。借用美國的技術來開採國內的頁巖氣是有局限性的,美國技術針對2000米左右的,並不適合中國市場。中國還是需要研製自己的技術,要實現頁巖氣的商業開發裝備和技術的國産化則是關鍵。
頁巖氣裝備製造創新迎機遇
據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前,中國頁巖氣需打井4萬口左右,行業總投資約8000億元。其中,設備投入約佔投資總額的25%,大約2000億元左右,年均需求近220億元。未來幾年,中國頁巖氣設備需求年均增速在50%左右。
雖然頁巖氣發展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産業化路程也還漫長。但在油氣設備相關生産企業看來,研發和布局頁巖氣裝備卻是不能等的事情。面對這樣一塊誘人的“蛋糕”,相關設備企業早已紛紛布局,以便在“頁巖氣時代“能夠搶得先機。
中石化石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永金表示,中石化石油工程機械公司承擔的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3000型成套壓裂裝備項目”突破開發的關鍵技術,滿足“連續施工、大負載、長時間”的頁巖氣壓裂特殊需求。中石化承擔了國家的頁巖氣示範工程的重要任務,圍繞這方面做好大功率,可靠性壓裂技術和現場連續壓裂裝置,要加速集成配套,實現規模化的應用,這將是中石化裝備製造未來的重點。
謝永金介紹,3000型壓裂車主要解決了功率的問題,中國的頁巖氣産區地表和路況條件都不好,通過這個項目的研究能夠確保在有限的井場區域內,使用較少的裝備和足夠的功率,完成大型壓裂施工作業。
民營裝備企業爭搶市場份額
記者探訪第十三屆油氣裝備展(CIPPE)發現,國內油氣裝備領域競爭非常激烈。除三大油下屬的裝備製造公司之外,在油田設備製造和油田工程技術服務領域市值最大的傑瑞集團吸引眾人眼光。
煙&傑瑞石油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姜曉寶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們較早進行了頁巖氣技術儲備和先期應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比照美國每年新增700-800&壓裂車的需求量來看,預計中國未來頁巖氣大規模開發後壓裂車的需求量將十分可觀。傑瑞在2012年年産100多&壓裂車的基礎上,2013年已經進行了産能儲備。
據了解,本次傑瑞展出的3100型壓裂車與當前國家立項研發的3000型壓裂車使用的3300大泵不同,採用的是4000型三缸柱塞泵,在業內被稱為行星式超級壓裂泵,是迄今為止在石油壓裂領域應用的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三缸柱塞泵,最大輸入功率可達4000馬力,與3300馬力的發動機匹配,有充足的負荷冗余,更適合大負荷、長時間作業。
作為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率先在行業內提出了“小井場大作業”的壓裂新概念解決方案,該方案是對目前傳統頁巖氣壓裂方案的革命性突破,將更適合於在苛刻地質環境下進行非常規油氣開採。它與傳統方案相比,整體作業面積將節省50%,施工人員將節省40%,整體開發費用將大大降低。
隨着頁巖氣勘探權逐步向民間開放,未來十年頁巖氣開發將有望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業內人士&&,目前,國內在裝備領域,同質化競爭的趨勢日趨嚴重,競爭非常激烈,企業逐漸意識到未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高端高效的發展,這樣每一個企業才有發展的空間。過去是單一的製造商,現在要不斷的轉變自己的角色,來實現製造服務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