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融合式變革
跨國公司和中國央企負責人認為
2013-03-25   作者:記者 方家喜/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2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在北京釣魚&國賓館舉行。在論壇上,知名跨國公司和中國央企的有關負責人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悄悄來到,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産業和新材料等方面技術和産業的融合式變革。

  林左鳴:人類將進入自工業化時代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林左鳴&&,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悄悄到來,在信息技術、新材料層技術變革的帶動下,人類社會將進入自工業化時代。
  林左鳴認為,判斷工業革命的標準關鍵看是否引起生産方式的巨變,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代替了手工製造,第二次是工業革命時期,由於流水線的生産,使大規模生産代替了單件的生産。對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很多人認為是數字化的革命。第一次機械化,第二次電器化,第三次數字化,但更重要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自工業化的時代。實際上農業社會時期,主要是手工業,那時候生産的文化屬性是自生産,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這樣的自生産被拋棄掉。第三次工業革命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個螺旋式的上升,回歸到自生産的文化屬性。
  林左鳴&&,自工業化時代到來將會替換原有的價值創造鏈條。現在我們知道電子商務已經很流行,利用這樣的平台,加上有3D打印新技術的出現,設想某一個人要生産某一個産品,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通過網絡平台進行設計,但還有重要的設計自己做不了,他就會通過網絡,委託具有這樣專業能力的人進行設計。設計完以後,委託3D製造商打印出來,最後由快遞發送給總體策劃人,組裝起來成為一個産品。他的産品很多人覺得很好,就可以把整個在網絡上進行的工業鏈組織,以及設計創意整體打包賣給另外一個人,這個人也可以把新産品做出來,這就是自工業化的時代。
  實際上,自工業化時代在有些領域完全可以實現,比如説現在電子傳媒、電子出版物,有些人還是希望有一本紙質的出版物或者一本書,完全可以用這樣一種自工業化手段做到這一點。當然,同樣一本書,不是標準化、大批量生産,而是每個人根據個人的喜好編輯出來,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形式。
  “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的時候,再製造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應有的內容,很多産品實際上還很新就拋棄掉,有的完全可用,比如電子産品也要被拋棄掉,實際是非常大的浪費。”林左鳴説,再製造成為新的産品,舊的産品通過再製造可以得到新的産品,比如舊瓷磚、毛衣等産品,實現再製造非常容易,技術上沒有障礙。過去認為勞動創造價值,現在發現生活本身也在創造價值。
  如何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林左鳴&&,第一是推進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第二是推進新材料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材料技術的發展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三點,着手準備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的相應商業模式的法規法律。農業時代,人們進行農業、手工業生産的時候,生産方式是自生産,進入工業時代,人們遠離自生産,不得不進入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産中,個性受盡了標準化的煎熬,很多人被拋棄在標準化生産之外,有的人一生中享受了很多工業化産品,但是從來沒有參與生産,沒有任何個性的痕跡。第三次工業革命又回到了自生産,獲得了個性解放,企業模式、企業組織和價值觀必然成為滅絕的恐龍,必須把握當前螺旋式上升的時期,激情擁抱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巨變,努力實現超越。

  盛納德:企業應當成為創新的樞紐

  米其林集團總裁盛納德&&,新出現的包括新能源、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科技,以及低成本的商業模式,或將成為新型工業革命的核心。企業應當成為創新的樞紐,充分抓住新型工業化帶來的機遇。 
  “新型工業革命曙光已經足夠閃耀,使我們能較好地預見它將帶來的變化,當然其最具顛覆性創新的確切範圍目前仍不明確,這也為我們提供了選擇未來的機遇。”盛納德説,我們確知工業面貌將發生變化,原因在於降能源消耗強度和能源多樣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包括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必須,我們知道大數據、雲端、物聯網、信息通信,包括支付的數字化,都將帶來更多機遇。人們通常認為能源和信息化革命共同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但是其他因素也同樣重要,包括循環經濟的興起,應對原材料稀缺和污染,消費者需求不斷多樣化,以及與此相關的人口變化,影響着食品、房地産和健康産業。此外,更重要的是新出現的高科技、低成本的模式,這可能成為這一種新型革命的真正核心。 
  盛納德指出,“我們還看到什麼,得益於産品相關的服務,新型城鎮化模式和新的交通運輸願景也正在帶動新的産業。生命科學以及信息通信,生物和納米技術的融合,不僅轉變産業和企業模式,也將改變我們的創新與生活方式。”他説,在傳統的變化推力,包括科技進步、企業家風險、法規及市場反應之外,將增加和補充新的推力,即數碼化公民革命的興起,這將對産品設計和服務的提供産生重大影響。這也會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新的要求,即社會期望越來越強調人類安全和幸福感,聯合國最新的人類安全定義是強調經濟安全,包括全球性的就業機會創設,以及環境安全和個人安全密切相關的。
  盛納德&&,創新是下一輪工業化浪潮的基礎,它必須與文化和組織架構方面的變化同步進行,合作與開放成為一種必需。生態體系包含着各個企業,不管大的小的,公有的,還是私營企業,也包括創新的支持服務部門、高校、科研機構,政府機構,教育、立法、公共服務和政策的部門應該為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
  國有企業如果能夠更好地創新,更好地參與競爭,將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更好地加以利用,同時,必須特別重視將高回報領域的中小企業機構,培育成創新的主要動力。在這一背景下,盛納德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首先,必須升級産業。必須節約和降低原材料的使用,並且實施先進的製造業系統,將其作為打造現代化工業競爭力的基石,中國越早採用先進的工業技術,越能創造高附加值的服務。第二,創新生態的高效管理。國家戰略中要從教育開始,通過統籌方案和專用的集群管理考慮點對點創新。第三,必須有卓越的生態系統治理,靠公平的合作關係和監管,實現長期協作,包括法制、知識産權保護,以及優化的標準化政策,這些都是根本所在。第四,我們應當建設創新的文化和人才庫,我們必須從學前教育開始抓起。第五,創新生態的融資活力。
  盛納德説,在全球協作的精神之下,提議在一些地方建立清潔的未來城市,優化的傳動裝置,無現金社會,綠色製造等各種各樣新的模式,我們已經做好準備,與大家一起努力把中國變得更加繁榮,成為創新的樞紐,充分利用新的工業化帶來的機遇。

  雷夫約翰森:第三次工業革命讓不同國家更為綠色

  愛立信公司董事長雷夫約翰森&&,第三次工業革命給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雷夫約翰森&&,首先我相信我們都是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中,現在這也是我們周圍發生的最好的一件事,我覺得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因為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機遇。能源供應、能源的可及性,以及集中化能源的供應已經開始顯現出來,比如説通過ICT網絡的能源應用,我們有機會來使用能源,可以以智能的方式使用能源。愛立信在這方面有非常好的例子,我們採用非常智能的電網,現在已經有這樣的技術了。
  雷夫約翰森説“第三次工業革命到底可以做什麼,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拿城市來舉例的話,城市是人們非常具體的見面地點,我們可以看到附加值、財富都在這裡聚集,而且我們可以以非常環保的方式來把這些資源組合在一起,這是我們見面的地方,我們和其他人見面,他們可以理解我們在做什麼,可以為我們的思維提供更多的養料。”他説,愛立信在這方面其實做了一些創新,比如説産生集群,在集群裏可以把資源放到一起,為某些産業、活動和國家創造價值。今天早上我們就討論了這方面的問題,現在對各行業的不同談的太多,比如説服務産業和製造業就是分開的,對我來説,這些都是相融的,我們的公司就有服務部,就是集團的50%,製造業也是50%,他們非常好的在共處。
  雷夫約翰森&&,還有一種是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區別被人為誇大了,其實在成功的集群裏,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也都是和平共處,比如説生命科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一個行業。我們的商業模式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可以非常迅速地使創新産業化。另外,現在不僅僅可以看到具體的這些集群,還有虛擬的一種集群,也就是全球的集群把全球不同的産業鏈&&起來,來推動我們産業的發展,我覺得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非常令人興奮的一個方面,就是全球的智力都可以群策群力,匯集到一個具體的地點。這些都會把我們變成一個網絡社會,所有人、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一起的,可能有五千億個物件被&&在一起,2020年就能做到這一點,想想現實的數據都會&&在一起,如何來計劃公共交通。
  還有一些物聯,如何追蹤我們的庫存,如何實現電子商務、電子交付,這些都是令人感到非常興奮的商業活動,也是很好的機會,能夠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最後一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真的有可能讓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國家變成更綠色的社會,有知識的數據和技術之後,我們就能夠有工具進行計劃,比如説一些垃圾的處理,循環再利用,這樣就可以減少我們社會的物質使用量,更快地新陳代謝。新的技術産品就能夠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我期待能夠參與這個過程。

  熊群力:核心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術融合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熊群力&&,第三次工業革命核心問題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術融合,中國應有超凡的勇氣和智慧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核心問題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術融合,如何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上最容易落伍的東西是觀念和意識,回想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最關鍵的問題是觀念和意識變化,最需要總結的一句話是觀念創新,觀念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認識,對中國如何建設方法的認識有了大的創新和改革,因此有了3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們應該有超凡的勇氣和智慧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得我們真正地後來居上。
  熊群力説,第三次工業革命最關鍵的就是要科學進步,通過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帶動新的産業,並用革命性的技術管理經濟和市場,推動全球工業生産方式和全球社會方式的革命,才可以説進入了新一輪工業革命,這是漸變過程,也是制度變遷的過程。對中國企業來講,我們應該看到我國通過吸收外國投資獲取高科技跨國公司技術機會越來越難,因為這一次中國經濟轉型中,如果説中國前30年改革,對工業界來講,更多的是承接高技術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和産業轉移,對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中國工業來講,再靠這樣再一次獲得工業發展我認為非常困難。
  另外,中國如果不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之前,進行先導性的工業突破,並將其産業化,就可能再一次被邊緣化。不僅有跨國公司的引領,還有新興發展國家的追趕,更可以看到開發風能、太陽能等等再生能源,促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新型技術的研究、探索,分佈式新能源網絡建設應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更應該探討戰略性的新型技術産業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搶佔後危機時代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關鍵,再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的融合,使得未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産業直接影響到工業革命的進程。
  最後,熊群力説,隨着分散型企業組織架構的崛起,自上而下的組織架構逐步被邊緣化,讓位於社會化、扁平化的社會模式,這是未來社會經濟改革中值得注意的關鍵點。新型的通信和新的能源機制,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最為重要的兩個環節。作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或者中央企業,我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並形成高技術産業群,同時看到專業型、各種中小企業、區縣組織更具創造性,大的國有企業和大的跨國公司與廣大中小企業融合,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點。
  熊群力&&,加強技術的積累和前瞻性部署是把握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的重要前提,當務之急是梳理這些技術的關鍵性,有所為,有所不為。
  他説,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科學問題,我也多次在一些場合説過,我説中國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講的科技創新更多的是技術創新,缺少真正的科學探索。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中國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須把科學理念和科學行動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前提,沒有科學創造和科學的發展,就沒有真正持續的創新,也沒有真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沒有中國自己的發展和地位。電子科技集團在電子信息領域一個重要的企業,我們也準備在科技創新、技術引領,尤其是針對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方面,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和新的成就,我們正在技術體系架構、技術方向選擇和技術項目的確定方面做一些新的探索。

  彼得諾蘭:西歐的大企業轉型值得關注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彼得諾蘭就中國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做了演講,他&&,2012年中國有70家企業進入財富500強,培養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彼得諾蘭指出,中國培養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有企業,2012年中國有70家企業進入財富500強,為世界經濟做出了貢獻。同時他也指出,中國企業的不足之處,其銷售收入大部分來自國內市場,國際競爭能力較弱,這一方面還有待加強。 
  在中國的産業政策推行25年之後,培養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有企業,這個目標已經達成,成功的程度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期,2012年中國有70家企業進入財富500強。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國企銷售收入大部分來自國內市場,沒有來自國際的直接競爭。中國的企業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高收入市場中份額非常小,主要的成功是在出口市場上的新建基礎設施方面,這些為其他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的出口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主要是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沒有品牌的産品,與此同時,全球高科技和品牌商品生産商迅速在中國擴大投資和生産份額。全球企業在中國擁有非常高的市場份額,比如説飛機、汽車、軟體、硬體,以及商品等等,還有在改革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是天生低效的,西歐很多經濟被國有企業主宰,這些企業主要是互相銷售,在過去30年中,很大一部分轉型成領先的跨國企業,轉型的必要手段就是全面私有化。事實上,所有權轉變的過程,歐洲國有企業轉型要更加複雜,有幾個案例值得關注。 
  第一個,西班牙電信是全面私有化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西班牙電信在拉美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主要是收購拉美國有資産,開始國際擴張。2006年收購了總部位於英國的移動運營商。 
  第二個例子是德國的大眾汽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很多股權是被國家所有的,1988年聯邦政府賣掉權益股,60%作為人民股出售,20%在1988年被賣掉了,只有20%由夏薩克州保留,這使得大眾不可能被別的公司收購,從而影響到它們的長期戰略。大眾企業有兩大大眾品牌都是來自私有化的國有企業收購,大眾在中國擴張的核心是建立與中國國有企業成立合資企業的基礎之上。 
  第三個例子,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它是大型的國有企業,另外是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這是政府策劃的跨境産業政策的例子,70年代的時候,英國、美國、德國、西班牙都有自己的國家宇航公司,它們的規模都跟波音不可競爭。英國的宇航公司後來進行了私有化,法國和德國政府在新公司的所有權份額降到20%以下。
  彼得諾蘭&&,以上幾個例子都體現了這樣一個問題,西歐國家的企業向具有全球競爭力企業轉型,並沒有單一的轉型之路,私有化過程通常是漸進的,而且很不徹底。經驗對發展中國家産業政策來説,比一般描繪的要複雜得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工業革命造就了商業帝國時代 2013-03-19
代表委員熱議第三次工業革命:創新驅動引領未來 2013-03-14
我們不能錯過“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3-03-01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又一次猜想 2013-03-01
《創客:新工業革命》 2013-02-0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