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説:個人信息頻頻洩露,網絡為何站在聚光燈下?信息洩露到底誰改負責?3?15在行動,我的信息我做主,《央視財經評論》正在關注。 主持人(沈竹):各位晚上好,歡迎您走進我們今天的《央視財經評論》,我是沈竹。我們今天呢,繼續來關注3?15,今天我們來聊聊個人信息保護的這個話題。此前播出的3?15晚會當中,我們看到很多人的這個年齡,工作,收入,跟誰來往,生活習慣等等都被一些我們不認識的人在掌控着。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個人隱私正在被“一網打盡”,那還有什麼是他們不知道的呢?是誰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正在動用我們的信息?信息洩露誰該負責?今天我們就來就此展開評論,兩位老朋友,一位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呂本富教授,另外一位是劉戈,兩位好。那在節目一開頭,我們先通過一個短片來看一下,因為個人信息洩露而引發的一個案件。 解説:近年來,利用非法手段獲取個人信息,進行犯罪的案件屢見不鮮,在江蘇漣水縣犯罪嫌疑人吳某自2011年以來,非法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從事違法犯罪活動。通過互聯網,吳某數十次購買債務人的旅館信息、航班信息、手機定位信息等,隨後主動要求幫助債主尋找債務逃逸人。根據吳某交代,平時他都根據委託人提供的債務人的個人資料,加以研究分析,比如説債務人經常出差,會有旅館入住的信息,而吳某就會採取旅館監控的辦法,如果債務人經常坐飛機,那就採取航班監控,在落地的機場進行攔截,再將債務人帶到指定地點後,與委託人見面談判。犯罪嫌疑人吳某一般接的債務,有幾十萬元至幾百萬元不等,而他的報酬則按照債務全款的30%分成。所獲取的利潤相當巨大。 吉興(漣水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偵察員):正常的話,每次都有一萬到兩萬的收入,如果這次不是我們抓捕及時的話,這一單做成的話,他將會有數以百萬的收入。 解説:針對目前多發,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犯罪的現象,自2012年以來,公安部已連續兩次開展集中打擊行動,3月7日,公安部部署開展第三次集中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行動,截止目前,共抓獲犯罪嫌疑人1026名,破獲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651起,打掉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犯罪的團夥263個。 劉安成(公安局刑偵局局長):這個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它是一種上游犯罪,滋生很多的,派生了很多下游犯罪。犯罪成本比較低,第二個呢,它是一種非接觸式犯罪,你自己的信息被洩露了,可能你自己不知道,由於這兩個特點呢,所以這類犯罪,很容易死灰復燃。 解説:從公安部目前已破獲的案件情況看,犯罪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主要進行以下違法犯罪活動。一是實施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新型非接觸式犯罪;二是直接實施搶劫、敲詐、勒索等嚴重暴力犯罪活動。 主持人:看了這個案件,大家可能都有這麼一個體會,&&討債這是一個商機,但是吳某在&&債權人討債的過程中呢,把債務人的什麼旅游信息、旅館信息、航班信息,還有手機定位信息,全都打包出售,獲得數十萬、上百萬的這樣一個鉅額利潤,不僅可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信息是無處不被他們監控,也讓我們感覺到生活都受到危害。那兩位看了這個案件以後,覺得現在的這個個人信息的這樣一個洩露,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劉戈(央視財經評論員):其實我看著就後脊梁發涼啊。 主持人:是吧。 劉戈:你説如果要是現在有一個人盯上我,其實我就毫無,我就是一個全裸的人。 呂本富:全裸。 劉戈:因為你在整個過程中,你比如説現在買,現在買機票,你都是用信用卡支付。 呂本富:對對。 劉戈:然後你所有的賬號,然後你的所有的存款,這些信息,就不説你個人的姓名,年齡,這些都已經是小小不言啦。那你整個的你的行為,你幾點幾分會出現在哪個機場,會出現在哪個車站,然後你的錢有多少,怎麼花的,所有的這些信息,如果有人想搞,都能搞到。 呂本富:都是透明化的。 劉戈:所以的話呢,這就非常可怕。而且現在呢,對於利於這樣的一個以前的話,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呢,是利用這個進行一些商業行為。 呂本富:對對對。 劉戈:那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犯罪分子啊,他把這個現在的話呢,開始用在一些犯罪行為上。我前不久就接到過一封信,我的一個在海外的多年的一個同學,就是以他的名字發來的一封信,説他在菲律賓馬尼拉被劫持了,然後需要匯一筆款過去。我當時真一開始我真信,然後一想我英文程度沒那麼好,他為什麼用英文給我寫。 主持人:變成的一種新型的詐騙手段了。 劉戈:後來我就趕緊給他另外一個信箱跟他取得&&啊,一説他那個被盜號了。那麼就説這個個人信息呢,他已經搞到,就説他知道,在信裏面的話是我們這種同學關係,他都是知道的,所以你最後你覺得,就是一旦他如果把這個東西,使用在了犯罪行為上,那真是後患無窮。 呂本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你説的這種啊,我們叫挖坑型,挖個坑,然後給你墊一層。 劉戈:讓你往裏跳。 呂本富:對,讓你跳。其實呢,我們説這個信息時代,就説現在信息的安全和食品安全類似了,食品安全有毒食品啊什麼東西,信息時代。 劉戈:對,有益的,也可能有毒的。 呂本富:也有有毒的信息。 主持人:毒郵件。 呂本富:毒郵件什麼等等等等,那麼最基本的,它使你的生活不便利了,我們説到的手機短信,郵件,現在不科學的説三分之一是垃圾的。那麼第二個就是利用你的這個信息,做這個各種各樣的這個,特別是你的財務信息,做這種詐騙什麼等等。最嚴重的就是剛才説的挖坑型,虧得劉戈沒上當,他發的部分信息,在你看來是真的。其中包含着呢,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讀信息呢,就是有一段片斷不是真的,一般你會信的。 劉戈:對。 呂本富:因為它70%是真的,你怎麼會不信呢,都是你微博上這麼挖出來的。 主持人:對。 呂本富: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您説第一種是挖坑型的,後面還有哪種詐騙呢? 呂本富:挖坑型的、欺騙型的,還有騷擾型的。就最基本騷擾,我們都被騷擾過,現在我估計不被騷擾人幾乎沒有啦。 主持人:房産信息呀,什麼教育信息呀,對。 呂本富:房産信息呀,什麼對,旅游什麼等等等等,至少使你的郵件和你的手機的效率在降低,我覺得所以這個呢應該引起關注。 主持人:對,以往呢,我們看到,其實我們的信息啊,被他們掌握,還是停留在簡單的一個層面。比如説姓名啊,電話、工作等等,但是現在呢,所謂這樣一個數據挖掘的概念,已經非常精準的,能夠查別你的工作,你跟什麼人交往,你今天是從什麼地兒到了什麼地兒啊,可以説是非常非常的精確,貼身服務,那這種服務呢,不僅讓我們感到恐懼,而且讓我們覺得如果誰在暗處在利用這些信息的話,真的是可以為他們自己創造巨大的價值,那這樣的一個數據挖掘,他們到底做到什麼樣的一個程度了呢,我們現在不妨也通過一個短片,再回顧一下我們3?15曝光的那個案例。 解説: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幢寫字樓內,記者找到了品友互動公司。一見面,公司大客戶總監張傑的一句話,就讓記者吃驚不小。 張傑(北京品友互動公司大客戶總監):它就像一個蜘蛛網一樣,不管你出現在這個網的什麼地方,我都可以抓到你。 解説:依靠什麼來隨時隨地抓取用戶呢?cookie被比喻為用戶的網絡身份證,是用戶登錄某一網站時,網站會將用戶的瀏覽記錄、IP地址、網卡號、用戶名、密碼等信息存放到用戶電腦一個叫cookie的數據包中,當用戶下次再登該網站時,網站便可以利用cookie文件自動識別用戶,是一種方便用戶上網的技術。一般情況下,用戶電腦中的cookie只會被放置它的網站所讀取,讓記者感到不解的是,它怎麼會輕易落在品友互動這樣的第三方公司手裏呢? 張傑:因為我們是在很多很多媒體網站都加了代碼了,我在媒體上加了代碼,我就知道來這個媒體上所有的cookie的一切的行為。 記者:那我平時上網時,沒發現網站有代碼啊? 張傑:你看不到的,你要能看見代碼,那叫什麼了,那誰願意上網啊。 解説:張總監自信地告訴記者,有了這5.7億的cookie數據,品友互動可以將全國90%的互聯網用戶盡在掌握。 張傑:他是男是女,年齡、職業、身份、收入、受教育程度、包括您的郵件註冊,包括您參加某個品類的一個抽獎的一個註冊。 解説:不僅是品友互動,上海、北京不少互聯網公司都在利用cookie跟蹤用戶。易傳媒號稱擁有三億多互聯網用戶cookie數據,悠易互通、艾維易動號稱擁有五億網民cookie數據,傳漾公司號稱擁有九億cookie,億瑪在線號稱擁有九億cookie,與品友互動一樣,這些公司獲取用戶cookie基本都是通過在別的網站加代碼來實現了。 主持人:現在啊,真是信息時代,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錢。很多的機構真的是這個數據的這個挖掘技術發展得非常快,以至於對我們信息的掌握的精準程度,讓我們是猝不及防。那我們看到有些機構呢,是有能力去蒐集這些數據,但是似乎呢,卻沒有能力去保護這樣一個越來越龐大的隱私庫,那這種隱患在哪?企業真的是沒有辦法去約束他們的這種行為嗎?兩位的看法。 呂本富:剛才小片中這個cookie,cookie的原意就是小甜品的意思,你吃我這個甜品,就得忍受它的危害。就是説這個由於他在你電腦中安這個軟體,就是原意叫小甜品嘛。但是我們説呢,也不必太多的恐慌,為什麼説呢?這就是兩害權其輕,是吧。怎麼權其輕呢,cookie有沒有好處,我們還得説它有點兒好處,它使你生活的便利性增加了,比如説我買過這本書,他就給我推薦相關的書。我到這個,我,到一個店裏邊,我有點兒餓了,它給我推薦相關的食品。所以它帶來了生活的便利性,這點還是要肯定的。但是它挖掘你的習慣呢,我們覺得現在有這麼幾點,是需要界限,是需要説的。第一個它挖掘的這個信息,你本人知不知道,就是我們在3?15我一直在主張,你至少讓我知道你挖掘了我什麼信息。 主持人:現在經常是不知道。 呂本富:對,不知道你挖了。第二個挖掘完了這個信息,你是不是給第三方用,你給第三方。 主持人:你有所獲利,是不是。 呂本富:對對對,還有哪些人我不願意讓你挖的。 劉戈:第三方的話,就沒有約束力了。 呂本富:對,所以這些基本的這個條例來,我覺得這次我們央視3?15推動這個對信息未來行為的規範,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要把這個事情説了。 劉戈: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大數據時代。 呂本富:對。 劉戈:那麼大數據時代呢,就是過去所有留下來的各種數據,我都可以進行新的開發,新的利用,讓它産生大的價值,但是這個大的價值呢,同時也可能帶來大的隱患。所以現在到底邊界在什麼地方,你比如説按照剛才您説的,我在某一個網上買過什麼東西,買過這個書,我比方經常買一些經濟類的,什麼管理類的那麼這樣的一些書,下一次又有什麼類似書推薦給我,我覺得很好,那這是一種便利。但是呢,現在如果這樣的一些數據進一步的,像我們剛才看到的那片子裏頭能更廣泛的應用,那麼這個時候呢,它就可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所以在這個時候呢,對於商家來説的話呢,我們現在需要給它確定一個邊界,如果像片子裏面説的,我們可以看到你的郵件內容。 呂本富:以專賣隱私為目的的。 劉戈:這就非常可怕了,就是説當我郵件裏的內容,你的人工可以看到,這就完全變了一個性質。 呂本富:如果你挖掘的對象不是個人,比方説航班延誤了,我經常會告訴你,我挖掘的對像是航班,沒有問題。比如説我是做汽車保險的,我老挖掘這個汽車可能容易出險,沒有問題。但是一旦牽扯到個人的行為,這就要慎之又慎了。什麼慎之又慎呢,第一個,你不能暴露我的支付情況,支付經濟的行為。 主持人:消費狀況。 呂本富:對,消費狀況,為什麼?這個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呢。 主持人:對。 劉戈:但是這個呢,又恰好是價值最大的。 呂本富:對,第二個你不能暴露我的家庭情況,家庭狀況,因為呢,家人一般來説不管是哪種文化,家人不受干擾,一般是被大家共同認可的,是不是。所以這些底線,我覺得就應該呢,是數據挖掘的界限。 主持人:沒錯,大量灰色的地帶,由誰來劃這個邊界,如果沒有這個邊界,這個危害誰來負責任,那稍事休息,我們繼續來關注個人隱私的洩露事件。 主持人: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我們今天的《央視財經評論》,我們關注的是跟每個人都有關係的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我們看了除了我們中國之外,其實世界各個國家都遇到同樣的問題,其他國家有什麼借鑒的方法可以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呢,我們一起來通過小片子梳理一下。 解説:美國多采取行業自律模式,2005年美國通過一批保護個人的法律,如《隱私權法》、《信息保護和安全法》、《防止身份盜用法》、《網上隱私保護法》以及《消費者隱私保護法》等。2011年4月,美國一些重要級的參議員又提出,關於在線綜合信息保護立法的議案,在美國的一些州,居民每天早晨扔在門口的垃圾袋,只能由垃圾處理公司的專用卡車運走,任何人如果未經許可,擅自搬運或者打開垃圾袋都有可能面臨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起訴,因為垃圾袋中常常難免會有信用卡收據、電話和購物賬單等隱私信息。 歐盟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有成果顯著。這與歐盟採用嚴格的法律法規來加強信息保護不無關係,歐盟在1995年通過《歐盟個人數據保護指令》,協調各國國內法,各歐盟國家也分別制定國內的相關法律。如德國於1976年頒佈《聯邦資料保護法》,法國於1978年通過《法國自由、檔案、信息法》,1984年英國制定《數據保護法》等。 日本在健全法律的同時,非常注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的提高,2005年4月,《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根據這一法律,日本國家行政機關,獨立行政法人和地方公共團體,還制定了多項法律和條例,為個人信息保護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提供法律依據。此外日本企業對客戶信息管理方面非常嚴格,從公司發出的郵件,公司管理人員和監管部門都嚴格審閱。公司的手提電腦一般不允許帶出公司,因為一旦存有客戶信息的電腦丟失媒體就會爭相報道,給公司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 主持人:從小片當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國家已經先走一步,有了完善的一個法律法規來保護個人信息。但是我們國家呢,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呢,我們有一個調查,調查發現其實七成人在受到個人信息洩露之後呢,是會選擇忍耐的,不知道您是不是會忍耐啊,我是不想忍。所以看到這三成人裏面選擇什麼呢,選擇要求網站刪除自己的信息,或者説是投訴,或者説是要發現這個誰是洩露者,幫我們查一查,以至要追究責任。那兩位,你們的看法是什麼樣子,你們認為是調查取證難,阻礙了這樣一個個人信息的保護,還是什麼樣阻礙了我們個人信息保護? 劉戈:不管怎麼樣主管部門,比如説像現在我們直接相關的工商部門和工信部門,那現在要出面啦。因為我們在片子裏頭,我們已經非常清晰地看到,有業務人員紅口白牙在那個地方説,我們可以看到郵箱的內容。 呂本富:對。 劉戈: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如果真的是他能夠看到客戶的郵箱的信息,那就應該進行一個處罰,如果現在法律還不能夠跟得上,就是説不能夠治罪或者不能夠進行處罰,那麼我也應該給公眾一個很明確的一個結果,那麼最後呢,我們媒體可以和整個公眾的輿論可以進行討論。 主持人:如果沒有人負責的話,我相信他們做這個事情會非常的膽大妄為啊。 劉戈:所以政府部門不能缺位。 主持人:那誰來負責,呂先生? 呂本富:這邊,對,那麼這個國際的這個體系,確實給我們值得借鑒,但是中國這個立法體系呢,它有時候比較緩。比較緩,我覺得行政的條例可以先出來。 主持人:對。 呂本富:就是工信部、工商部門這些可以先出來,不能無所作為,那麼有行政條例先出來呢,至少它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就告訴哪些企業不能做,哪些能做,那麼這個先把這個條條道道劃出來,這個是最重要的。那麼至於説,比如説我們説這些企業在這些方面,我們是不是追究他,或者什麼之類的,那你有關部門就得有點兒有為了。還有一個觀點,現在這個雙向的車道,信息的保護和公開,就政府保護的,政府自己的應該越來越公開,比如説政府是吧。 劉戈:對。 呂本富:一些國民經濟數據有利於老百姓了解的,你不能把它變成這個政府部門私有的,而對於個人的數據的保護,應該越來越嚴密,這個雙向道才是我們未來對信息公開,信息保護應該持有的態度。 劉戈:所以要,對,盡快對商業使用數據的邊界要進行一個清晰的界定。 主持人:好,那跟我們每一個人都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啊,大家還有什麼樣的看法,稍事休息,我們繼續分享。 主持人: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我們今天的《央視財經評論》,今天我們涉及到的話題是跟每個人都相關的,而且是在互連網越來越發展的時代中的,非常重要的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我們聽聽大家的看法。 第一位網絡他叫“劉華”,他説我們在註冊的時候就應該簽訂一個協議,裏面明確規定,網站必須保護註冊用戶的信息以及其他相關事宜,因為這是網站的義務,是十分必要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到處拉用戶註冊,註冊了就不管了,甚至將用戶信息用作商業買賣,謀取利益。 第二位網友他叫“張迎奇”,他的觀點是隨着雲計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將時時刻刻釋放出海量數據,雲計算用戶信息資源一旦丟失,後果非常恐怖,不能簡簡單單用職業操守來約束靠近個人信息量最多的人,應該用法律來約束,出現問題依法嚴懲。這個網友非常的懂行啊。 那今天我們其實也是採訪了相關的專家,這位專家是來自中消協的法律部主任,她叫陳劍,我們聽聽她的觀點。 陳劍(中國消費者協會法律與理論研究部主任):在我們國家,關於個人信息以及隱私這一塊的相關法律規定也有一些,但是總體來説,相關的規定還是比較寬泛,比較軟性化。立法的層級、保護的力度仍然顯得不夠,那麼我們是非常期待我們國家的立法能夠進一步完善,一個是在基本法律方面,比如説在民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裏,能夠增加有關消費者隱私權、個人信息這樣的保護內容,在刑法方面,應該再增強關於網絡交易方面的個人信息的這樣的內容。第二個是希望制定&&專門的法律規定,比如個人隱私保護法,明確個人隱私它的定義、內容,經營者應當履行的相應的義務相關的一些賠償的規定和司法救濟的手段。 主持人:其實無論是加強監管,還是進行立法,其基礎都是個人信息的一個自主權,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我的信息我能夠控制,我能夠做主。那兩位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能夠做到我説的這一點? 呂本富:我剛才説了,就是我的信息我做主,在信息時代,你有的時候確實做不了主,那麼做不了主呢,但是又有80%的情況,都是你個人疏忽造成的。就是什麼個人疏忽呢,比如説他要你的一些隱私的文件什麼等等,可能他有協議,你並沒有閱讀,他就按最寬泛來處理。 劉戈:對。 呂本富:比如説可能你本來是密碼,應該是比較長八位字段,你可能設置了六位,讓他很容易猜出來。就類似這樣的東西,你還是要上個心眼兒,凡是你上個心眼兒的情況下,但我大體上有個比例,至少60%到80%的這種信息都可以避免,大部分是你疏忽的。 劉戈:我今天回去,就把我的信箱和信用卡的所有的號碼都改了。 主持人:我回去準備再長倆心眼兒。 呂本富:長倆心眼兒。對,你要閱讀一下他的政策,就是他,有好多人比如按一下shift我接受了,其實就,他就按最寬泛的角度給你來進行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