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社的核心仍是確保集體經濟。農民土地流轉並不需要改變土地性質,而是可以採取類似‘權益證券化’的模式。農村城鎮化道路若沒有經濟發展做支撐,就會是空談。而企業扶貧要做的最關鍵內容就是實現根本意義上的産業幫扶。”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談及希望小鎮的發展時對《經濟參考報》記者&&。
2012年12月29日,華潤希望小鎮在革命老區遵義開工,此前廣西百色、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希望小鎮已建成,福建古田、安徽金寨、海南萬寧、北京密雲等希望小鎮也在規劃建設中。四年來,華潤投入超過4億元,並利用企業多元化經營的資源優勢,以希望小鎮建設扶助革命老區、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華潤“希望小鎮”正成為企業扶貧參與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樣本,引發社會和學界的關注。
“一年一億,一個希望小鎮”
宋林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建設希望小鎮的想法産生自2008年企業70周年慶之時,“當時考慮與其花不少錢搞&晚會,不如做點對其他人有意義的事”。也是出於回報、感恩、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的考慮,建設希望小鎮所用資金來自企業和員工捐款。
經過幾年的探索,華潤“希望小鎮”建設目前有一套完整的思路和做法。首先是環境改造,以就地改造為主、部分重建為輔,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及民居改造,建設生態環保的市政基礎和齊備的公共配套設施;其次是産業幫扶,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基本模式,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台,引導村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幫助農民發家致富;其三是組織重塑,形成社區黨支部、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區居委會“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組織管理架構,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村企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使小鎮走上快速可持續發展道路。
宋林&&,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是找到當地經濟增長點,小鎮建設強調因地制宜,在産業幫扶中發展特色經濟。其中西柏坡正在建設河北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標準化蛋雞養殖基地,預計提高當地人均收入近2000元;古田重點發展竹産業,在養殖林下雞的同時,教農民批量製作各種竹筐,為華潤各地農産品行銷全國提供裝載工具;北京郊區密雲則結合區域特點,發展生態、休閒、觀光旅游産業。
宋林透露,未來華潤集團還將按照一年投入1億元建設一個希望小鎮的速度,將這項公益活動持續做下去,下一步的目標將是建設能容納萬人的希望小鎮,以幫助小鎮更好地發展第三産業。
從新農村到新農民 産業幫扶“質”的突破
為深入了解希望小鎮的建設,《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了已經建設成型的廣西百色希望小鎮。
據介紹,於2009年9月竣工落成、華潤捐資5800萬元的百色希望小鎮是希望小鎮建設模式的第一個試點,如今已成為廣西建設規模最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被譽為“廣西第一村”。2012年,百色希望小鎮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已由建設之初的2362元,增長至過萬元;農業合作社的經營收益逾千萬元。
沿着小鎮主幹道一路前行,記者看到路面很乾淨整潔,白色簡潔的二層民居錯落有致,移步可見小鎮建設中原址保留的老樹與新規劃的灌木景觀,並不奢華,但很溫馨。小鎮居民三五成群地圍坐在家門口。滿眼所及,是一幅靜謐和諧的畫面。
小鎮綜合服務行政大廳展板上的圖片清晰地記錄了小鎮建設前後的變化:從前全是斜房土路,雨天一踩一腳泥,農民不常穿鞋,幾乎不洗澡;如今家家戶戶用上衞生廁、清潔灶,走水泥路,自來水入戶,還建了遠近聞名的學校、敬老院及醫療衞生站,第一次有了物業管理公司,建了生態濕地、沼氣池、污水處理後可直接灌溉農田……
據小鎮工作人員統計,目前百色希望小鎮總共300余戶中,已有近80名年輕人返回家鄉。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返鄉和孩子上學“回流”,為小鎮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新活力。返鄉搞林下雞養殖的村民谷宜校告訴記者:“在外打工背井離鄉一月也就掙1000多元錢,消費還高,還不如回家工作。現在該有的都有了。”
當年全程參與小鎮建設的原永樂鄉黨委書記、現任百色縣田東縣組織部長樊琳娜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以往新農村建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有新農村,未必能有新農民”,而希望小鎮建設通過成立合作社進行産業幫扶,幫助農民培育市場意識,讓農民在農超對接中逐步積累應對市場、自主經營的經驗,在理念培養、市場把握、渠道開拓等方面完成了政府最不擅長的內容。
據了解,目前百色希望小鎮出産的聖女果等農産品,已不再是産業幫扶初期由華潤萬家超市進行較高保護價收購的狀態,而是受到百佳、家樂福等更多大型超市的廣泛青睞。
宋林説,小鎮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不是簡單地投入資金,而是進行産業幫扶;結合中國農業發展現狀及國內外新農村建設經驗,希望小鎮今後的産業發展方向可以基本確定,即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台,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引導村民發展規模化、生態、有機、綠色的現代農業,具體可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基本模式,分為四個階段逐步推進:統購統銷、引導起步,優化品種、合作經營,土地流轉試驗和農超對接基地建設。
創新制度與管理 探索小鎮發展新模式
時任百色市委書記、現任廣西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工委書記劉正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希望小鎮的發展模式不僅可持續,而且可推廣、可借鑒。
“有些新農村建設得非常好,但其他地方學不了,而希望小鎮是可學的。”劉正東説。他認為企業扶貧的最大優勢在於可將大量的資金、人力還有社會資源一起投入,具有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就像大馬拉小車,一個有幾千億元産值的企業將優勢資源用於鄉村開發,會産生極大的社會效益”。
著名農村問題專家溫鐵軍&&,小鎮模式由單純“輸血”轉變為“造血”,可促進鄉村城鎮化建設從內到外的整體提升,創造農村經濟的活力,“資金、管理人才這是企業都有的,有些企業可能不像華潤那樣具備多元化産業優勢,但可在優勢資源結合的具體形式上創新”。
樊琳娜認為,農民是否歡迎、樂意接受應是衡量小鎮建設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有些地方搞電梯樓房,結果農民牽着牛上電梯,因為農民不願放棄養牛,所以小鎮建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需求與意願。”
樊琳娜説,從農村實踐經驗看,土地流轉、大戶集中經營、農民分利將是大勢所趨。她説:“那些對於土地集中會使農民利益受損的擔憂是可以避免的,首先政府要規範企業行為,不能以短期利益犧牲長遠發展;其次,要通過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多辦職業學校,解決農民的出路。”
宋林&&,小鎮的實踐證明,通過制度設計可以確保農民權益,並保持農村集體經濟的本色。農民以流轉土地入股農業合作社,每年可獲取紅利、租金以及參與合作社生産和運營所得的工資。當需要退股時,可規定所轉讓股份必須由合作社其他股東平均分配,以保證土地仍為小鎮農民集體所有,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現象。
宋林説,將現代企業管理的思路、經驗滲透到小鎮建設中,往往可取得非常好的實際效果。例如,在華潤企業管理中,特別注重調動關鍵崗位的人員積極性——電廠的採制樣崗位在外人看來可能很普通,但其職責履行直接關係到電廠的燃料成本,而燃料成本又佔整個火電廠成本的60%以上,所以“採樣工的工資收入可能會跟公司副總一樣,取決於其崗位的重要性”。
“小鎮建設中鄉鎮黨委書記、村支書就是這樣的關鍵崗位,他們在老百姓心中就是黨和政府的代表,所以應該適當提高他們的職業穩定性和基本待遇,以確保鄉村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宋林談到基層幹部在城鎮化中的作用時,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和思考。
溫鐵軍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企業與政府缺一不可。除了生態改造、産業幫扶等特色,未來小鎮模式推廣可能更趨細分,即政府承擔基礎改造、公建等工作,企業只做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