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錦州陽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文華在兩會期間肩負着一項“重任”:為身陷“銷售寒冬”、遭遇産能過剩之痛的光伏産業振臂吶喊,呼籲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太陽能光伏行業准入條件,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強化光伏産品監督和檢查,通過優勝劣汰,壓縮産能。 近年來,中國各地集中投資導致光伏産業“虛火上升”,産能已經比全世界的總裝機量還多。一哄而上的結果,是光伏企業患上了嚴重的依賴症:既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扶持,又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産能過剩使整個行業步入寒冬,上萬億資金存在壞賬風險。 在仔細研讀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相關政策文件後,全國人大代表、平涼市委書記陳偉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印象最深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城鎮化”,二就是“産業結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産業結構調整。重要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和産業布局,解決産能過剩、核心技術缺乏、産品附加值低的問題,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産業結構趨同的問題。 産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産能過剩一直是困擾中國經濟的一項“頑疾”。自2004年以來,抑制産能過剩就成為中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點。自此之後,幾乎每年都會有傳達抑制過剩産能的中央政策文件&&。 2008年,中國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後,産能過剩又成為一個熱點問題。隨着需求下滑,産能過剩帶來的利潤下滑在2012年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切膚之痛”。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産能仍存在大量過剩外,氮肥、電石、氯鹼、甲醇、塑料等一度熱銷的化工産品也因為産大於需而銷售困難;銅、鋁、鉛鋅冶煉等有色行業生産形勢低迷,大型鍛件也存在着産能過剩的隱憂。 2012年1至9月,6大高耗能行業投資3.5萬億元,同比增長22.2%,增速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産能過剩存在進一步加劇的風險,鋼鐵和水泥行業尤為明顯。 “不僅僅是光伏産業,整個工業中的産業結構不合理、産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非到了不治理不可的地步。”全國政協委員、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説。 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長曲福田&&,出現産能過剩的重要原因是市場沒能真正成為配置資源的主體。在中國,審批權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各地政府往往出於做大GDP的衝動,以土地優惠、稅收優惠等公共資源,引導投資者進入本已過熱的投資領域,導致産能過度無序擴張。 代表委員們認為,能否成功抑制産能過剩將成為今後五年政府宏觀調控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事實上,在兩會召開前,中央有關部門已就治理産能過剩問題開出藥方: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産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總的原則是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 李毅中認為,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化解部分過剩的産能,堅決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的進度。此外,通過産業轉移也可以化解部分過剩的産能。在國內可以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國際上可以通過“走出去”來化解過剩産能的矛盾。 曲福田指出,産能過剩的解決,如果僅靠政府調控,只能使問題有所緩解,卻難以徹底根除。他認為,“放”要講究科學:一是要有底線,土地、環境、區域産業的發布,這些底線不能突破;二是要給市場空間,加快完善市場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嚴格破産退出制度,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和定價機制,從而有利於發揮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作用。 “解決産能過剩問題,政府干預、兼併重組是途徑之一但並非全部,徹底解決則有賴於未來一攬子改革的推行力度。”曲福田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