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睛看中國]英媒載文稱:中國應警惕資産泡沫捲土重來
2013-02-28   作者:欣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月22日在頭條位置登載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中國將重陷資産泡沫?》的專欄文章説,進入新年的中國經濟顯露出樂觀良好的圖景,在宏觀基本面好轉的情況下,應警惕資産泡沫捲土重來。文章分析稱,去年流入美國的避險資本會大幅流出,而進入新一輪增長期的中國,將會成為資本流入的首選。此外,通脹上升的壓力、信用違約的風險以及中日釣魚島爭端可能導致的東亞産業鏈調整等,都將是中國經濟今年面臨的主要風險。
  文章説,在全球金融風險降低、經濟轉好,以及新一輪的政治經濟周期的推動下,進入新年的中國經濟顯露出一幅樂觀良好的圖景。萎靡了很久的中國股市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反彈,房産市場也開始升溫.市場憧憬新年牛市的情緒開始高漲。
  結束了10個季度的連續下滑後,在新一輪城鎮化政策的帶動下,中國經濟在未來一年的表現令人期待。中國經濟在2013年的每季度經濟增速應該可以平穩地維持在8%以上,全年增速應該在8.1%一83%。
  文章同時提醒,宏觀基本面的好轉,加上主要央行的大幅放水,可能導致中國重新陷入資産泡沫的窘境。特別在日本央行步美聯儲後塵進行新一輪無限量量化寬鬆之後,美元和日元的套利交易會進一步為新興市場的資産價格推波助瀾。去年流入美國的避險資本會大幅流出,而進入新一輪增長期的中國將會成為資本流入的首選。雖然這樣的風險是全球性的,但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加速會放大資本流入的效果。
  文章認為,中國資産泡沫風險,在幾年調整之後重新整固,頗有大舉回頭之勢,而隨後可能出現的嚴格而迅猛的政策收緊,又會增加影子銀行體系信用違約的風險。要避免這些風險的出現,中國的金融改革勢在必行。

  通脹和資産泡沫

  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為了治理通脹,收緊貨幣政策的同時,也付出了經濟迅速下行的代價。而進入去年第四季度,卻再度看到通脹的魅影。
  首先,整個大中華區域的資本流入較為明顯,香港金管局已經向市場注入了數千億元的港幣流動性,以避免港幣的升值。在台灣島內,銀行間拆借利率水平也一直維持在低位。
  在中國大陸市場上,流動性從去年10月起明顯改善,即使央行主動減少了逆回購的操作量,但市場的資金面卻依然呈現整體寬鬆的局面。同時,人民幣開始面臨升值壓力,並出現了連續的“漲停”走勢,為了避免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央行也被迫對市場進行干預,從而導致了人民幣流動性的增加。
  此外,對中國過去的通脹監測可以表明,經歷了上一輪通脹後,中國新一輪的“豬肉周期”似乎已經開始,按照歷史節奏,整個“豬肉周期”預期將在今年下半年明顯上升,這也將帶來明顯的通脹帶動壓力。
  食品價格之外,房地産價格的上漲似乎也難以避免。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多數城市的房地産成交量開始明顯上升,並在今年初再度攀升。這樣的現象值得關注,因為一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新房存量並不高,如果去庫存過於迅速,那麼房價的上升則將成為大概率事件,資産泡沫風險將被再度吹大。
  資本流入、通脹上升、資産泡沫重現,加上經濟周期上行,對於中國經濟來説,都將是不能承受之重,一旦通脹成為問題,那麼嚴格而迅猛的政策收緊,將是中國官方唯一的選擇,這也將造成經濟的下行風險。

  “信用違約”的爆胎

  嚴格而迅猛的政策收緊可能會引發另一個來自金融領域的風險,那就是依存於影子銀行體系信託貸款和相關的金融産品。
  這樣的兩個事件值得重視,首先是中信信託旗下的三峽全通信託計劃面臨着違約的風險,此外,上市公司超日電子發行的大量信託計劃也面臨着清盤的可能。
  與過去幾年相比,某些行業的金融風險開始集中釋放,而為這些行業提供過橋融資的信託行業則可能需要為當年的“良莠不分”而付出代價。與資産規模巨大的商業銀行不同,信託行業能否承受可能出現的“壞賬潮”,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疑問。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信託公司在發起和執行信託計劃中未能進行完善的盡責調查,甚至存在包裝受託公司資産質量的問題,那麼其面臨的“道德風險”將十分明顯。
  與信託風險爆發類似,中國的公司債市場是否會出現第一例“信用違約”,也將是今年不得不防的“地雷”。
  在債券市場上,另一類高危企業則是城投公司,其背後代表着地方政府的資産和負債。但即使中國經濟出現回暖跡象,顯著的“冷熱不均”也可能導致某些資産質量較差的城投公司爆發金融黑洞,從而為城投債券“零違約”的歷史畫上句號。
  “違約”本身並不是不可接受,從某種程度來説,中國金融市場的成熟,也需要“信用違約”來提升市場風險意識,並改善監管體制和效率,但從短期來看,信用爆胎對於整體市場信心來説,卻將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轉型和發展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與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合拍”,這樣的一種“不合拍”可能導致實體經濟發展遇到困難,但只要以市場化改革為主導方向,化解風險的同時也能夠推動金融反應機制的創新和升級。

  東亞産業鏈調整陣痛

  中國2013年的一個外部風險因素則來自於日本。由於釣魚島領土爭端,中日關係從去年開始迅速惡化。在經濟方面,很多日本企業已經主動選擇“中國+1”的策略,即在中國設廠投資的同時,會在東盟國家選擇建設一個類似的投資基地,以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並避免中日關係惡化導致的産業鏈斷裂。
  中日齟齬帶來的不僅是雙邊貿易趨冷,也導致了中日需要各自重新定位在亞洲産業鏈中的位置,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外貿行業也將面臨陣痛和調整。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抑制通脹和資産泡沫要多管齊下 2011-02-21
不能讓資産泡沫繼續飛 2011-01-07
張茉楠:資産泡沫將淹沒全球? 2010-10-29
郭田勇:加息可遏制資産泡沫進而抑制熱錢 2010-10-20
加息意在控制通脹與資産泡沫 2010-10-2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