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節,我攜妻兒回到“中國最美鄉村”——婺源。這次最大的感受是,老家人真正認識到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對於區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意義,他們積極發展旅游、有機農業、低碳工業等生態産業,使這方青山碧水變得更加美麗、富足。 乘火車到黃山市後,我們轉乘汽車到江灣鎮,這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車窗外雲遮霧罩,一個個粉墻黛瓦的村落隱現在茂林修竹之中。縣裏的同志告訴我,春節期間,這些小村莊將會迎來新年的第一批游客。江灣鎮政府有關負責人告訴我,鎮裏各景點每年吸引旅客2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5000萬元,景區村民人均創收6000萬元。他説,“為了江灣的青山綠水,我們在工業招商時也有明確的規定,必須引進無污染的低碳工業。” 據介紹,近年來江灣鎮通過採取有力舉措,積極鼓勵村民依託資源投身創業大潮,先後涌現出一大批旅游村、硯&村、種養村、運輸村、水果村……以“偉人故里江灣,生態家園曉起,古埠名祠汪口”三大品牌為主的旅游業已成為該鎮的主導産業。農民洗腳上岸,成了老闆;村姑解下圍裙,做了導游。 曉起村民汪梅花幾年前靠幾畝薄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村裏開發旅游後,她辦了農家飯館,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她按捺不住喜悅説:“百姓的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去年我的收入有五萬元吧。”汪口村民俞有桂辦起了華龍木雕廠,並在縣城辦起了分廠,180多種産品深受游客青睞,暢銷國內大中城市。目前,全鎮農家飯館、土特産店、工藝品店已達500多家,旅游從業人員3000多人,景區農民因旅游業年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春節期間,我在老家發現一個現象,正月裏老鄉們走訪親友的禮品不再都是香煙和酒,更多的是本地的有機農産品。縣裏的同志告訴我,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近年來婺源致力於發展壯大生態農業。目前,婺源擁有標準茶園15.5萬畝,茶業年系列産值11億元、出口創匯2400萬美元,連續十幾年婺源所産有機綠茶佔據歐盟市場70%以上份額。婺源還創新思路,在1.97萬畝速生豐産針闊混交林基礎上,發展山上種樹,樹下種蘑菇、栽藥材的“立體林業”。圍繞茶葉、吊瓜、貢菊、山野菜、藥材等特色種植,婺源成立了1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輻射帶動2.8萬戶農戶增收致富,戶均年增收7800元以上。 “作為中國最美鄉村,既要保護好環境,也要發展好經濟,有時候面臨着兩難選擇。”縣委書記周遐光&&,婺源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班子到位後,深刻認識到婺源最大的優勢、最大的潛力是婺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把這些潛在優勢變為現實發展機遇,在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生態農業的同時,提出了“工業強縣”戰略,從發展平台、産業方向、管理體制等各方面,實施一系列既可以保護婺源生態環境又可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實力的舉措。 據介紹,婺源將發揮三大優勢積極發展低碳工業。一是生態環境優勢。婺源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茶葉、油茶、竹木、有機食品等優質資源,為發展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産業奠定了物質基礎。二是區位優勢。婺源地處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腹地,對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産業轉移、吸引低碳産業集聚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區位優勢。三是交通優勢。隨着途徑婺源設站的兩條鐵路的開工建設,特別是京福高鐵在2014年通車,婺源發展工業的交通運輸條件更加明顯。四是旅游品牌優勢。中國最美鄉村品牌為婺源工業産品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影響力。 “殷實小康但環境退化不行,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也不行。婺源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圍繞鄉村旅游做大做強旅游産業、低碳工業、生態農業等三大産業。”周遐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