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大股東減持市值還是減持數量上看,攀鋼釩鈦在2012年上市公司減持榜中都是超重量級的。
據Wind數據統計,2012年攀鋼釩鈦大股東中海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海信託”)減持公司股票2.1億股,減持數量排名A股減持榜第三;套現21.6億元,排名市場第一。從2010年首次減持算起,中海信託減持量已超過2.8億股。
中海信託的大額出售事出有因。早在2008年底攀鋼釩鈦重組時,中海信託就已瞄準其中的機會,其在2009年握着“現金選擇權”這張保本金牌潛入上市公司,成為其前十大股東之一。
重組後的攀鋼釩鈦借助鐵礦石、釩鈦礦産資源業績有了很大改觀。但近年宏觀經濟下行與國際供應加大都對公司業務造成了很大影響,其2013年的業績增長不容樂觀。
減持21.6億元成套現王
從攀鋼釩鈦2011年報中可以看到,在公司前十大股東中,除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鞍鋼集團在內的五家嫡系公司外,中海信託是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最多的股東。
據公司公告顯示,自2010年12月起中海信託開始陸續減持上市公司股票,2011年1月~2012年1月減持數量最多。據Wind數據統計,此間中海信託減持總數達1.9億股,套現總額達20億元。這段時間上市公司股價也受到重創,隨同大盤一路下跌,一年間攀鋼釩鈦總市值縮水40%以上。
2012年上半年,中海信託繼續減持,在當年2月~5月減持攀鋼釩鈦2160萬股。根據公司2012年發布的減持公告,截至2012年5月底,中海信託在2011年1月~2012年5月累計減持攀鋼釩鈦2.1億股,減持金額達21.6億元。
在2012年發布減持公告的公司中,中海信託依靠上述減持額成為當年的套現王。
事實上,早在2009年,中海信託就通過買入攀鋼釩鈦的股票,而成為公司的第四大股東,其持股數量為3.58億股,持股比例達6.25%。在經過一系列的減持後,中海信託的最新持股數量已經降低到7153萬股,持股比例也降至1.25%。
中海信託趁重組入駐
中海信託以追求風險小、收益最大化為目標。2008年攀鋼釩鈦的重組為其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2008年底,攀鋼鋼釩(攀鋼釩鈦前身)的資産重組方案獲得證監會核準。方案為以攀鋼鋼釩為主,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産、換股吸收合併攀渝鈦業及長城股份,實現攀鋼集團的整體上市。
與此同時,該方案還為股東提供了較高的現金選擇權。由於攀鋼鋼釩當時股價處於低位,吸收合併方案出現了很大的套利空間,被中海信託瞄準。
2009年4月,中海信託開始進場,買入攀鋼鋼釩5%的股份,交易價格區間為9.56元~9.62元,此後持股比例增至6.25%。
而攀鋼鋼釩當時股價處於低位,吸收合併方案出現了很大的套利空間。也就是説,中海信託在買進上市公司股份後,可以迅速通過“現金選擇權”獲得保本收益。如若選擇持股不動,上市公司股價在完成重組後也有可能繼續上漲,中海信託獲得的收益也將更豐厚。
如果股東行使“現金選擇權”,則整個重組方案的實際操控人,攀鋼釩鈦實際控制人鞍鋼集團需要支付現金給這些股東。
但站在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角度來看,其並不希望看到大批股東行使該項權利,造成大筆資金兌現及重組失敗。而避免眾股東行使該項權利、最終雙贏的辦法便是使公司股價上漲或是保持橫盤。
由於上述原因,攀鋼鋼釩股價譜寫了一段橫盤奇蹟,2008年12月~2010年10月期間,公司股價上下振幅從未超過24%。其中,2009年12月中旬~2010年7月初,公司股價微張0.9%,而同期深成指卻下跌了33%。此後公司股價一路上漲,一度創下歷史新高,中海信託也展開了其減持行動。
業績增長傳奇難延續
2012年上半年中海信託減持期間,攀鋼釩鈦的股價震蕩上揚,2012年1月~5月期間漲幅達28%。這主要得益於上市公司重組後的業績支撐。依靠重組後與母公司旗下的關聯公司交易,攀鋼釩鈦2012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7.6億元,較2011年同期增長110倍。
且2012年前三季度,攀鋼釩鈦的應收賬款與存貨同比分別大幅下降,只有上年同期的9.4%和11%。重組後併入的子公司也使得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收益驟增,從2011年前三季度的7.1億元升至2012年前三季度的71.7億元。
在重組後,公司主營業務由原來的鋼材製品轉變為鐵礦石採選與釩鈦製品生産、加工。據公司2012年半年報顯示,礦石及鐵精礦、鈦産品共佔其營收總額的58%。
而對於這兩種商品的未來走勢,業內人士&&並不樂觀。東吳期貨研究員王震在接受《投資者報》採訪時認為,“國際三大礦産商的産能擴張將很大程度上擴大鐵礦石的市場供應。而國內需求上在今年有絕對量的增長,但同比增速也不會有太大提升。”
“鈦礦資源絕大部分適用於鈦白粉,而鈦白粉主要用於顏料與塑料製造等行業。受近年房地産行業的疲軟所致,2013年鈦白粉的需求也很難增長太多。”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鈦白粉分析師楊遜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採訪時&&。
此外,許多進口品牌正在加速擠佔國內市場,杜邦、特諾等國際品牌的進駐,正使國産品牌質量優勢逐漸喪失。
從上述現象來看,攀鋼釩鈦2013年的業績增速不容樂觀,其110倍的業績增速傳奇很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