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同居購房起糾紛 搭伴養老需謹慎
2013-01-31   作者:羅海燕 胡光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近年來,社會倫理觀念逐步改變,年輕人非婚同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同時,伴隨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搭伴養老”現象頻頻出現,引發了諸多問題。
  【案例】
  65歲的張某與62歲的劉某非婚同居多年,同居期間在北京購買了兩套房屋。後雙方分手,分手前劉某將其中一套房屋轉賣他人;張某於是以同居關係析産糾紛為由向法院起訴,要求分割售房款和另一套房屋。
  張某訴稱,其與劉某1996年相識,由於劉某的兒子不同意兩人結婚,他跟劉某便於1999年住在了一起,但一直沒有辦理結婚登記。
  為了跟劉某的兒子分開住,其出資以劉某名義於2000年購置了朝陽區房屋一套。2006年其又出資以劉某名義購買了昌平區房屋一套。由於劉某有北京戶口,在購房及貸款上享有一定便利,所以這兩套房屋的購房手續都是由劉某負責辦理。劉某以她名義簽署了兩套房屋購房合同。由於其內心本着雙方長期共同生活並結婚的意願,所以對此也未在意,每月按時支付這兩套房屋的月供及相關費用。
  2011年5月,劉某突然單方面提出分手並解除同居關係。張某通過其他途徑得知劉某在2011年1月就將朝陽區房屋轉移至她朋友金某名下,並於2011年5月以金某名義將該房屋出售給第三人。2011年8月,劉某乘其不在家,帶人強行將昌平區房屋門鎖換掉,並將其位於屋內物品全部拉走。
  張某目前無家可歸,為維護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劉某向其交還非法處置的朝陽區房屋售房款;將昌平區房屋判歸其所有。
  劉某辯稱,兩套房屋係其與張某同居期間購買,應歸雙方共同所有。兩套房屋都是交首付款後向銀行貸款購買,昌平區房屋其支付了首付款87萬。兩房屋還貸期間其多次被銀行起訴,但張某卻對此不予理睬。為了還貸,她在向朋友借錢無果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能馬上拿到現金降價變賣了朝陽區房屋。其與張某同居期間,經濟大權掌握在張某手中,支出需向張某報賬,剩餘還要還給張某。張某的陳述並不屬實,因此,不同意張某的訴訟請求。
  法院經審理認為,儘管涉案兩套房屋登記在劉某名下,但根據張某提供的證據可以證明張某對該房的購置進行了出資,故兩套房屋屬於同居期間的共同財産。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張某對購置兩套房産提供了自己出資以及收入的相關證據,而劉某未能就自己出資盡到足夠的舉證責任,故法院根據證據認定,在購置房産出資方面,張某的貢獻大於劉某的貢獻。
  劉某在未徵得張某同意,亦未通知張某的情況下私自將朝陽區房屋出售,且合同載明的以及劉某自述的該房屋出售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高買低賣與常理相悖,故法院依法認定劉某在同居期間處理財産問題上存在轉移、隱匿財産的過錯,侵犯了同居共有權人的合法財産權益。法院在此事實基礎上對現有財産的分割時維護非過錯一方的權益。鋻於劉某已將其名下的朝陽區房屋變賣,變賣價款歸其所有,故張某要求確認昌平區房屋歸其所有,其請求符合法律規定,法院予以支持。
  最終,法院判決昌平區房屋歸張某所有,劉某協助張某將該房過戶到張某名下,並將該房騰退交予張某;劉某出售朝陽區房屋所得購房款項歸劉某所有。
  【分析】
  我國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並沒有對非婚同居關係以及非婚同居期間的財産性質進行明確的規定,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産,按一般共有財産處理。
  但共有財産和個人財産的混同,導致財産分割困難。老年人同居生活期間的財産尤其複雜,涉及到與前配偶共有財産以及雙方子女的財産,也包括雙方個人財産和共同生活期間財産。此外,當事人雙方生活中財産可能共同支配,甚至一方將個人財産全部交歸另一方保管,日常生活中也並未保留相應的支出憑證。産生糾紛訴至法院時,主張對同居期間將個人收入用於共同生活或者購置共同財物一方所能提交的證據有限,難以實現訴訟主張。
  針對上述問題,法院在審理時會對同居共同財産適用分別財産制。同居關係不同於婚姻關係,司法解釋規定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産一般應理解為按份共有處理,當事人應就取得財産的方式和實際支出人進行舉證,財産的歸屬和分割比例以支出人和支出比例為準。在雙方長期共同生活財産混同的情形下,對於權屬不明的財産,雙方又無證據證明其歸屬方的,推定為共有財産,但這種同居共同財産應僅以維持同居關係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質保障為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炒作“恐慌性購房”的媒體假裝糊塗 2012-12-21
京住建委:"恐慌性購房"係炒作 個別企業造假象 2012-12-20
北京住建委:補繳社保在購房資格審核中不予認可 2012-12-18
北京限購被疑松動:可通過補繳社保獲購房資格 2012-12-17
京恐慌性漲價 恐慌購房誰在造謠 2012-12-1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