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瑞士小鎮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多位外企高管以及專家&&,中國的外商投資環境更多的是在變化而非像一些外企所抱怨的那樣在惡化,所謂的投資環境惡化只是外資企業自身經營問題以及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的表現。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 特利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中國的外商投資環境在過去十年發生了變化,因此外企在中國的投資策略和方式也不能跟十年前一樣。但是投資環境出現變化絕不意味着惡化。” 特利&&,與十年前相比,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有了較大提升,因此外企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經營狀況也就隨之顯得更加困難,投資環境也就好像顯得有些“惡化”。 但是,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及監管環境的變化意味着外國投資者必須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中國,並需要對已經習慣的投資戰略做出改變,投資中國依然是很多西方國家跨國公司發展戰略極為重要的部分。 特利説:“十年前,跨國公司在中國有大把的機會收購中國的企業以享受低成本製造業帶來的優勢。現在中國正在往價值鏈的上游移動,中國企業和決策者在處理與外國投資者的關係時也更加成熟。” 他建議外國投資者不要像以前那樣在中國只盯着大額的收購、合資項目,而要採取更加合理的投資組合策略。 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之一埃森哲公司全球戰略總裁馬克 斯佩爾曼在達沃斯年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雖然某幾個行業的外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環境有些抱怨,但這並不是一個總體趨勢,而且全球經濟形勢惡化時,幾乎每個國家的外企都會有這種感受。 他説:“我並沒有看到中國的(外商投資環境)情況與其他一些國家有根本的不同,印度也好,印尼也好,外企也都會有這種抱怨。”斯佩爾曼建議外國投資者在投資前首先要認識到不同國家、不同産業的監管機制與環境是不同的。 斯佩爾曼説,雖然在一些行業,外企對諸如中國的一些政策有抱怨,但大量的證據證明,眾多西方國家的企業依然將中國視為重要的投資目的地。 他説,中國會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堅定地施行對外開放政策,但是這種開放肯定不會是任意、無序的。斯佩爾曼建議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要多研究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並將自己的投資策略與之緊密結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約翰 奎爾奇對記者説,抱怨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企業主要是最近才進入中國市場的“新來者”,而這種情況不僅適用於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也適用於在歐美投資的中國企業,是否熟知一個市場並擁有在其中運營的豐富經驗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