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説,北京楊女士的丈夫被北京某大學附屬醫院以“床位緊張”為由拒收,原因是醫院的“醫保額度已用完”。還有媒體援引濟南市社保局的統計報道,2011年,濟南有270名醫保病人被醫院拒收。
網民認為,這種行為違背了醫保政策初衷,降低了醫療質量。不過,在目前醫保制度下,醫院拒收醫保患者也有苦衷,這正揭示了醫保“總額預付制”的漏洞。網民認為,“總額預付”須在“總量控制”基礎上實行,而且必須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過程治理。
違背醫保政策初衷
網民指出,這種行為違背了醫保政策的初衷,降低了醫療質量。有不少網民質問:醫德在哪?
網民“郭楊陽”説,醫保政策的福利性、正義性去了哪?在拒收醫保患者的背後是政策執行的不作為。
網民“俠女tina”更是曝料説,有醫院的朋友告訴我,要告訴醫生是自費的,醫生比較喜歡自費的病患。
網民“武潔”總結道:一些醫保患者已繳納醫保,卻被醫保定點單位以各種理由拒絕,甚至不得不自費或異地診療,這違背了醫保政策初衷,損害了醫保患者切身利益。
醫院也有苦衷
同時,網民也承認,在目前醫保制度背景下,醫院拒收醫保患者是一種“自我保護”。
網民“劉鵬”就解釋説,作為醫保定點醫院,拒絕收治醫保病人是説不過去的,但醫院並非沒有苦衷。比如有些醫院就指出,相關醫保管理部門,給醫院下達了嚴格的醫保定員、定額,並制定了多花、超支醫院自行負擔的制度。為此,一些醫院每年自己承擔的相應損失就達一兩百萬元,作為大多數都已經是自收自支的醫院,當然不幹了。
網民“王琦”説,由於醫保中心不支付全部的保費,醫保病人需要醫院先行墊付。一旦有可能超支,醫院從自身利益出發,採取限制看病支出、減輕負擔的做法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對於醫院來説,不管病人是多是少,醫保總額就在那裏。特別是當實際費用接近額度、服務人次達標後,醫院往往會以種種藉口推諉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
網民“羅s小忌廉”也説,醫院自負盈虧,就有可能導致選擇性接收醫保病人。
與此同時,網民肯定了“定員”和“定額”的作用,認為有利於遏制過度醫療,但必須站在患者和醫院的角度來操作政策。
網民“劉鵬”説,定員與定額制可有效防止有些人和有些醫院的過度醫療。但在制定定員與定額時,相關部門有必要考慮到患者需求,考慮到醫院難處。
“總額預付制”有缺陷
網民指出,越來越多的地方醫院拒絕收治醫保病人,正揭示了醫保“總額預付制”的漏洞。
網民“王琦”説,“總額預付制”是以控制醫保支出,推動醫保付費機制改革,進而規範醫院醫療服務行為,減少醫療費用過度消費為目的的改革新政。某種程度上,確能解決此前備受詬病的“過度醫療”等問題。但拒收醫保患者的事實,卻暴露出這項制度的負面效應。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核心是:醫保中心能否給各個醫療機構確定合理、符合實際的資金定額,而這顯然是很難的。將總額預付落實到醫療機構層次,其中需要具備的條件非常多,也要求非常高的精準計算。如果採取簡單的辦法,根據歷史情況來計算總額,往往會出現很大誤差,使得預付總額與實際需要之間産生很大背離。
網民對此建議道,“總額預付”應該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實行。而且,總額預付不宜落實到具體的醫療機構,並舉例説,英國是在整個國民保健系統範圍內實行總額預付,加拿大是在地區範圍內實行醫療費用總額預付,美國退伍軍人系統也是在整個保健系統範圍內實行醫療費用總額預付。
還有網民建議,必須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過程治理。持這一觀點的網民説,要徹底杜絕推諉醫保病人現象,須在總量控制醫保資金的前提下,引入對資金使用情況的過程治理,時時監控和評價資金的使用效益,並以此為依據,動態調整醫院掌握的醫保資金,並對有效使用資金的醫院加以獎勵,最終目的是讓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