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嚴重産能過剩引發系列問題
越治理越過剩 低端高端都過剩 傳統産業過剩新興産業也過剩 專家稱,取消省級GDP核算值得考慮
2013-01-25   作者:記者 何欣榮/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繼12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汽車、鋼鐵等九大行業的重組指導意見後,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23日再次強調,嚴重産能過剩將引發系列問題。
  從2008年以來,我國大力治理産能過剩。然而,某些行業“越治理越過剩”以及“低端高端皆過剩”的現實,説明除了市場調節外,還必須消除地方的GDP挂帥情結。

  現實:低端高端都過剩

  産能過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老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後,政府大力治理産能過剩,採取的手段包括“淘汰落後産能”和“提高重點行業集中度”等。四年過去了,現實情況如何呢?答案不容樂觀。
  首先,某些行業“越治理越過剩”,鋼鐵行業就是這樣的重災區。2008年,我國的鋼鐵産能在7億噸左右,而到2012年底,中鋼協的口徑是9億噸。有市場機構認為,把那些政府沒統計到的算在內,可能超過10億噸。  
  其次,“低端過剩高端也過剩”。這表現為兩個方面:在同一産業內,高端産品有時候還賣不過低端産品。比如,建築鋼材屬於鋼鐵行業的低端産品,很多國有鋼廠不屑於做,集體轉向板材生産。結果由於板材需求不足,技術含量較高的熱軋板卷價格一度低於最簡單的螺紋鋼。
  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産業,部分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出現過剩。比如光伏行業,由於産能大躍進和歐美“雙反”,供需嚴重失衡,一度走到全行業破産的邊緣。“新興産業需要政府的扶持,但這種扶持必須有度、有原則。”上海市經信委主任戴海波對記者&&。

  誤區:為投資而投資

  要解決産能過剩,要麼控制供給端,進行“去産能化”。要麼實施刺激政策,擴張總需求。從目前情況看,後一種手法似乎更受到地方政府歡迎。
  當然,用刺激的方法擴張需求,並非完全不可取。在經濟大幅下行的時候,為保持充分就業和社會穩定,我國實施過刺激政策。但在經濟增長趨於穩定的時候,再採取這種手法效果可能不佳。比如,為了解決鋼鐵和水泥産能過剩,一些地方大興土木,結果新投資又形成了新的産能。如此循環,過剩越來越嚴重。
  “中國並非不需要投資,但不能為投資而投資,要多做一些有利於消費的投資。比如長三角的城際鐵路建設,就促進了周末的旅游出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説。
  在解決産能過剩時,另一種傾向是提高産業集中度。此次指導意見中提到,“十二五”末前10家鋼廠産業集中度達到60%,前10家水泥企業産業集中度達到35%。
  “我的鋼鐵”副總經理賈良群指出,提高産業集中度,有利於緩解産能過剩,但它不是唯一的指標。

  根源:GDP情結

  解決産能過剩,無疑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對於我國而言,有三大頑疾需要攻克。
  其一,加強行業准入管理。縱觀汽車、鋼鐵、水泥和電解鋁等産能過剩行業,本該需要較高的行業准入門檻,現實卻是地不分南北都在搞,以至於出現缺水的地方建鋼廠、缺電的地方建電解鋁廠的現象。
  其二,加快金融改革。上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胡月曉指出,在中國以大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信貸資源優先流向大企業、大項目。誰能迅速將規模做大,誰的融資能力就越強。在此導向下,“圈地—融資—上市”的游戲屢試不爽。
  其三,要從根本上讓地方政府擺脫GDP挂帥情結。産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但正如朱宏任所言,在我國産能過剩除了市場外,還有體制機制、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一位中鋼協領導曾感慨,地方政府在鋼鐵行業發展中的推手力量很強。“在廣東,省裏支持廣東鋼鐵集團。到了韶關市,就支持韶鋼集團。到了區縣就支持底下的小廠。”究其原因,還是一個GDP情結在作怪。
  上海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郭宇説:“目前各地都在轉型發展。這要求在統計上淡化GDP指標,增加一些轉型指標。之前很多地方取消了對區縣GDP的核算,未來省市這一級能不能也取消?這個問題值得考慮。”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鋼鐵水泥行業産能過剩凸顯 2012-10-30
從政府管理入手治理産能過剩 2012-10-30
[博客]從政府管理入手治理産能過剩 2012-10-30
從政府管理入手治理産能過剩 2012-10-30
産能過剩市場亂戰 鉛蓄電池行業進入嚴冬期 2012-10-2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