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2月18日被央視曝出“速生雞”新聞後,山東六和集團提出了“投入1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用於鼓勵養殖戶全面提升飼養水平,從源頭保障産品質量”的整改措施。這樣的措施是否有效呢?記者近日在山東調查發現,在以新希望旗下山東六和集團為代表的,為農戶提供土地、公司保證收入的“公司+農戶”養殖模式下,源頭産品質量隱憂難除。
對於新希望六和這艘農牧旗艦而言,“公司+農戶”的模式保證了其産業鏈的平衡,而當這種平衡被打破,這艘巨艦又將何去何從?
可有可無的合同?
在我國,肉食雞産業的生産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全産業一體化模式,另一種是“公司+農戶”的生産模式。
有報道稱:在中國90%都是“基地+農戶”的模式,其存在無疑更適合當下國情,較少的投資成本以及極大吸納農村人口勞動力的特徵使該模式受到各地肉雞供應商的追捧。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報顯示,2011年,公司通過農牧産業的整體上市,注入了優質的農牧産業,實現了向雞、鴨、生豬的全方面規模化養殖。此外,在原材料供應風險部分,該年報還提到“生豬、雞苗、鴨苗佔公司畜禽養殖生産成本的90%以上”。
“六和也有自養廠。”日前,記者以諮詢養雞為由,在與平邑六和泗水養雞場負責人徐建偉交流時,他如是稱。對此,在記者向新希望六和發送的採訪郵件中,亦涉及其自養廠規模問題,但截至記者發稿,並未收到新希望六和方面的回復。
長期跟蹤新希望六和的陳姓券商人士則向記者&&:“之前我問過新希望,他們説絕大多數是代養的,這個比例很高,可能在80%、90%的樣子。”
養殖戶老黃告訴記者,目前肉雞養殖密度大約為8~9隻/平方米,雞捨得養殖頻率大多在4批次/年。
新希望六和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六和集團雞料銷量478萬噸,雞苗銷售1.3億隻,雞屠宰3億隻。假設六和集團屠宰的3億隻雞都為自養,據上述數據計算,僅是雞舍所涉及的土地就需要12500畝~14062畝。
“農戶代養有個好處,集團不用很多投入,尤其是土地,很快就會把量搞上去。”上述陳姓券商認為,“可以在人力、土地資源上節省很大一部分開支,這部分挺大的。”
“按照村裏的規定,建個大棚搞養殖,每年租金也就400多塊,最關鍵還能蓋房子養老。”曾為平邑六和代養鴨子的泗水縣養殖戶老王説。在上述券商人士看來,代養模式如此流行的根本原因在於企業拿地困難,而養殖戶手中正好有其急缺的土地。
記者在老王養殖場所在的327國道北側一片區域看到,數十家養殖戶將雞舍、鴨棚搬到了曾是農田的區域,旁邊即是他們平時的居所。
老王説,2003年之前這裡仍是大片農田,因為是基本農田,村民並不能在上面建房,但後來在詢問村委會後得知,在農田搞養殖不算改變土地用途,這也直接提升了村民們的養殖熱情。
一位不願具名的研究人士認為,“公司+農戶”模式中,企業通過農戶間接使用土地發展養殖,而農戶則獲得合同保證的最低收購價格,雙方也是各取所需。
“一傳十,十傳百。”養殖戶老黃如是形容六和簽約農戶的擴展速度。“老百姓不再出去,都開始養雞,這是10年前的事了,從那時起開始興養合同雞。”
事實上,在“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中,儘管有合同約束,但不少養殖戶卻認為合同不過就是一張紙。在養殖戶看來,合同中的保底價格才是吸引養殖戶的關鍵點,其他的都不那麼重要。“六和簽的合同,如果市場價是1塊錢一斤,他們也會按保底價收。”在老黃看來,這是平邑縣多數養殖戶選擇為六和代養的主要原因。
對於該模式,老黃認為:“粗放式的養殖模式下,農民也不怎麼懂法,就知道看看價格就行,實際上那個合同(也可有可無),他(六和)如果真不要你的(雞),你能怎麼治他?”
養殖喂“藥”是慣例
記者多日調查採訪發現,在“公司+農戶”這一發展模式下,養殖戶在多個環節均存在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剛進入老黃的雞舍,一股雞屎發酵後濃郁的氨氣味道便撲鼻而來,刺激得讓人睜不開眼。去年12月28日,將近6000隻白羽雞被賣到平邑六和後,除了兩隻瘦小的白羽雞外,這個雞棚已經空空如也。
老黃向記者説,因為太輕,兩隻沒怎麼長肉的雞就放在了大棚裏,也沒有再喂食。
按照該老黃的説法,兩隻存活的白羽雞,12月28日至1月14日已有超過半月時間沒有喂食,現在還能存活,已經養了15年雞的老黃,對此也頗為驚訝。
在去年12月21日,上海食安辦發布 《關於百勝集團自檢情況的調查通報》,確認了肯德基2年瞞報8批雞類産品抗生素超標的事實。
在媒體的曝光鏡頭裏,一隻白羽雞40天吃下了18種抗生素,然後又走上了我們的餐桌。人們對此關注的焦點問題並非飼養周期短,而是激素和抗生素的濫用。
公開數據顯示,在1984年,肉雞長到2.0千克體重需要49天,而到2010年卻只需要34天。
對此,老黃堅定的認為,“(雞)長得快、肥,依我説,不是加的激素,與品種有直接關係,即使吃一斤藥也長不出肉來。”
“就好比好端端的人,誰願意吃藥,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老黃説,吃藥多,反而會起相反的作用,吃藥只能損害雞的腎功能,損害機體,不會長胖。
老黃還同時&&,“相比於剛開始養雞,每只雞有三毛錢的藥就行,現在每只雞得七、八毛錢。”
“一隻鴨子必然得吃3毛錢的藥,這個藥得強制性地賣給你,喂他們(六和)的鴨子就得吃他們提供的藥。”曾是平邑六和簽約養殖戶的老王説,這些藥的價格也比市場上略貴。
考慮到降低養殖成本,養殖戶也會從市場上購買獸藥,“我們對於一分一厘都會計算在內。”重慶市長壽區曾同國內某養殖基地簽約養殖的黃某透露,至於市場購買獸藥的藥量、喂藥時間等方面的管控,則多半由養殖戶自己決定。
檢疫合格證議價可買
“一般32天就停了,公司要求是32天,42、43天賣雞,休藥期一般超過7~10天左右。”老黃説,在屠宰前兩三天,平邑六和還是要做藥殘檢驗的。
平邑六和徐建偉&&:“雞和鴨的養殖,整體差不多,得經過公司驗收,絕對得提前化驗,我們公司現在只殺無藥殘的雞。”
老王以養鴨子為例稱:“停藥一般在25天、26天之後,鴨子一般喂40多天,但此時也不是完全停藥,到後期看鴨子長勢,如果有發病跡象,還得繼續喂藥。”
事實上,根據農業部《肉雞飼養管理準則》,養雞場要建立生産記錄檔案,詳細記錄每天的用藥情況、雞群健康狀況、出售日期和購買單位等。
但之前曝光的肉雞加工企業中,有的沒有進行宰前檢驗就宰殺了,相關企業檢驗人員甚至直接為養殖戶填寫飼料日誌、用藥記錄。
對於飼養記錄,老王的回答更為乾脆:“有,後來都得要,但誰給他們填啊?最後都是糊弄地寫上,閉上眼畫上幾個數就行了。”
上述陳姓券商人士直言:“六和集團對養殖場的控制是比較嚴的,但對於養殖戶具體監管,就有些鞭長莫及了。”
對於出售前必需的檢疫,老王稱:“檢疫費用,一隻的話1毛錢,看你的合同,但這裡面也能講價,像我們也就養1500隻~1600隻鴨子,最後講講,100塊錢也就擋着過去了。”
“這種情況要是説沒有,是假的,但是這種情況都是個別的。”山東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研究員張洪傑向記者&&。“出問題的一般就是養五六百隻,要不再多點的,這些小養殖戶,你都不知道他們在哪養的,養雞不去申報。”張洪傑稱。
山東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預防係副主任常維山&&,“‘企業+農戶’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藥殘,但它下面養殖戶多了,你不能百分之百控制,這是肯定的。”
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劍華向媒體&&,美國前五大養雞企業都是一體化的産業鏈模式,去年這五家所佔的美國市場份額高達67%,而在中國,90%都是“基地+農戶”的模式,風險也自然凸顯。
“自檢”規定形同虛設
“企業為養殖戶提供統一的雞苗、飼料、用藥、技術等,最後進行統一的收購,這樣可以降低企業自建養殖場生産的風險,但不利於企業進行全程的監控,難以保障其質量。”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傑凝向記者&&。
多位分析人士也認為,山東六和集團便是“公司+農戶”模式的代表,這種模式的缺點就是風險不好把控。
1月11日下午4時許,在多方打聽後,記者來到了距田潤食品以北約10公里的一家六和簽約養雞場。
該養雞場位於平度市白埠鎮楊龍村以北約兩公里,即使在該養雞場雞舍東側的生活區域,大門亦是“鐵將軍”把關。
記者以考察市場為名,試圖到雞場探尋。該養雞場負責人説:“還是到田潤問吧,那裏比我們這清楚。”
“養雞場的位置都比較偏,像他們這種情況,即使想監管,也不可能那麼及時。”在一位新希望六和員工看來,進都不讓進,裏面的養殖情況,只有養殖戶自己最清楚,即使有違規的地方,也很難發現。
平邑縣卞橋鎮一位六和簽約養殖戶透露,近日,養殖戶接到了六和方面的口頭通知,凡有陌生人打聽有關養雞的細節,一律不能作答,如出問題,由養殖戶自己負責。
對此,記者曾嘗試向六和集團肉食事業部經理趙景全求證,但電話始終未能接通。
在平度市食安辦向記者提供的材料中顯示,(六和集團田潤食品公司)業務員每週要對養殖戶巡查,檢查養殖戶用藥等情況,並要求所有肉雞宰前3~5天必須採樣檢驗,檢驗合格後才予宰殺。
“這類養殖模式的弊病很明顯,就是風險不可控。你可能去檢測一家兩家,但是幾十萬的農戶養雞,而且各家的方式、添加的藥物各不同,你總不能每家去挨個檢測吧?”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陳劍華向媒體&&。他介紹説,發達國家的白羽肉雞養殖也多采用“企業+農戶”模式,但由於他們管理和要求更為嚴格,養殖戶素質較高,也更規範。
記者調查還發現,這一規定形同虛設。“他們(六和方面)來了,我們養殖戶根本不讓他們進棚。”老王説,“他們的技術都不如養殖戶自己懂得全,有些片區經理即使到了養殖場地,要到棚裏看看養殖情況,人家都不讓他們進去,他們走的雞棚鴨舍太多,就怕把病毒帶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