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山體滑坡,天災?人禍?
2013-01-15   作者: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字號

    雲南鎮雄,一座之前很多人都沒聽説過的小縣城,因為一場山體滑坡讓全國人民關注和牽掛,46人遇難,2人受傷,大量的救援人員趕赴災區,各項救援工作緊急進行。現在鎮雄的情況如何?當地救援和百姓生活面臨着什麼樣的困難?山體滑坡是究竟如何發生的?對於採礦引發滑坡的質疑,以及在災後不到兩天迅速發布的專家組説法,我們應當怎麼看?災害面前,如何才能真正杜絕人禍因素?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陳偉鴻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張鴻共同評論。
    雲南鎮雄山體滑坡造成46人死亡2人受傷,而已公布的專家組調查結論卻遭到部分質疑,天災之外是否還存在人禍因素?快速回應的背後,還需要哪些更加讓人信服的理由?
    今天是雲南省鎮雄縣果珠鄉高坡村趙家溝山體滑坡災害發生後的第四天,當地在安置受災群眾的同時,已經展開了災後的恢復重建工作。記者了解到,當地已經建立有兩處集中安置點,一個是帳篷搭建的集中安置點,一個是學校安置點。記者在這兩個安置點看到,白天時安置點裏群眾並不多,裏面的擺設大部分僅僅是民政部門發放的棉被,而取暖主要靠小火爐。鎮雄縣委副書記陳祥金告訴記者,在今天之內,將把之前臨時搭建的單帳篷,全部更換為棉帳篷。同時在10天內完成板房的搭建,把受災群眾全部安放進板房安置點。
    陳祥金:過渡安置期間的補助是每天,對群眾是每人每天12.5元,過渡安置期是三個月,每人每天補助12.5元。那麼三個月完成不了。縣委政府會統籌考慮。考慮群眾的補助問題。
    陳祥金還説,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預計需要六個月時間,據介紹受災的三個村中小組,將集中搬遷異地重建,經國土、鑄件等部門現場考察,村中重建選址確定在距離趙家溝大約兩公里的高坡村田壩,佔地約60畝,目前災後重建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對於受災群眾建房當地還會在資金上給予扶持。
    陳祥金:建房補助,就是(房屋)全部損毀的,每戶補助5萬元,其他的每戶補助4萬元。
    1月11日上午8時,雲南鎮雄果珠鄉高坡村趙家溝發生特大山體滑坡,災害發生後,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全力展開搜救。當天下午18時雲南省軍區抽掉八台挖掘機進入現場搜救,現場一千多名救援人員經過連續20多個小時的艱苦搜救,46名失蹤人員已全部找到,此次特大山體滑坡災害共造成46人死亡、2人受傷,有14戶民房被毀,兩戶受損。目前高坡村三個村民小組,136戶629名受到山體滑坡災害的群眾都已被轉移安置。
    針對這次雲南昭通地質災害的成因,國土資源部、雲南省國土資源廳的專家們給出了解釋:
    第一,事發地的特殊地質條件是導致此次山體滑坡一個重要因素。
    姜興武(滇東南地質災害防治專家組組長):地形坡度比較陡,35、40度左右。
    第二,滑坡區土壤結構以黏性土為主,厚度大,自身穩定性差,是滑坡形成的內在因素;
    第三當地持續了一週的雨夾雪天氣,讓水滲入到殘坡體中,最終導致了山體滑坡。
    劉傳正(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指導中心副主任):最近一個多月來持續的降雨或降雪,都不大,下一點中午一暖和就化了,有點水就滲到地下去了,這麼一滲就把松散的土體變軟了,這一軟化強度就降低了,反而使斜坡容易破壞。
    第四,之前的彝良縣“9?7”地震對滑坡形成也有一定影響。此外,國土資源部的專家坦言,這次地質災害中一個必須要正視的原因,就是冬季裏人們對於地質災害警惕性的放鬆,沒有及時發出預警信息。昭通市市長劉建華説,這個地方歷史上未發生過滑坡災害,在以往的歷次地質災害排查中,也沒有發現隱患,不屬於地質災害隱患監測點。
    此前,曾經有當地村民懷疑,滑坡與附近煤礦採煤活動有關,不過滇東南地質災害防治專家組組長姜興武回應説:“該區域唯一的煤礦為高坡煤礦,礦區邊界距滑坡直線距離500米。根據現場調查及滑坡成因分析,沒有發現滑坡與採礦活動有直接關係。”

    張鴻:要逐漸從救災轉向災後重建(《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看著這46個人的名單,真的感到非常心痛,尤其是其中有19個是兒童,這時候覺得特別特別的痛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兒童呢?因為那天很巧是寒假第一天,他們沒去上學,都在家裏。我看了很多媒體的報告,有挺慘的幾個記憶,一個是一個家庭三個孩子同時遇難了;還有一個遇難最多的家庭,七個人同時遇難;有一個王姓家族是最慘的,這家族一共32個人,29個人遇難了,只有3人倖免。
    説起原因,第一是説天氣原因,因為有小雨,我查了一下天氣,過去一段時間確實是小雨、微風然後雨夾雪,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當地群眾説這個好像也沒看出來。我又看了未來一段時間,未來的15天依然是小雨、微風然後雨夾雪,甚至還有中雨。接下來我們要逐漸從救災轉向災後重建,讓這些人有好的安置。在我們做好這一件事情的同時,我覺得危險的等級,預警等級應該提升,因為有可能還會有接下來的災害。

    光遠:鎮雄並沒有被列入重點監控的名單(《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雲南90%以上的面積都是山區,而且處在地震等一些地質災害比較活躍的地帶,所以多年以來,雲南相關方面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從相關的統計來看,前期的很多基礎工作做的很好。2012年雲南地質災害防止方案裏,列舉了很多很容易發生的,比較嚴重的一些地區,今天發生災害的鎮雄不在這裡邊。在他很多的相關統計數據裏,很多地方做了很多預防,而且形成了一個相應的人防網絡。比如對於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或者是發生滑坡的一些地方,他配了人24個小時進行值守,一旦出現一些危險的情況,就會敲鑼打鼓等等,讓大家趕緊撤離,但鎮雄不在裏邊。雲南的有關專家&&,這個名單是以前的一個老名單,已經七年沒有更新了,在七年的過程中,有些地方可能在修路,在修路的過程中,用炸藥炸山,也有挖礦,所以這個山體的自然狀況不斷的在變化。
    從雲南本身的一個統計來看,在雲南這兩年發生的地質災害裏,滑坡連續好幾年都是第一位的。從09年到10年,鎮雄所在的昭通市,發生大的山體滑坡已經有好多起。而且在去年10月4號,昭通彝良地區發生地質災害滑坡裏,死的19個人也有18個人是小學生。我們從這一系列的數據來看,第一,滑坡是雲南地質災害裏的第一地質災害;第二,昭通是容易發生滑坡的地方,但我們看到這一次發生嚴重災害的鎮雄沒有列入重點監控的名單。

    記者:目前專家的解釋較籠統 沒有回應有關細節(《京華時報》)

    我是昨天傍晚離開當地的,今天上午在縣醫院採訪兩個傷者,還有殯儀館。昨天的情況是現場在發生滑坡的地點,房屋都逆流掩蓋着,都是經過救援之後,已經疏通了一道路。在道路上方和下方都有,都有房屋被壓塌。在道路上方,屬於山腳下,再往上走就是滑坡的地點。山要上有個寺廟,發生滑坡的當天,很多村民都説聽到爆炸聲,看到天上有黑色的煙霧。這是多位村民的説法。
    目前就是雲南地質災害的專家組相關的一些説明,但是村民不接受這個説法,因為他們覺得沒法解釋,這些跡象是從哪來?比如説山上滑坡起點的位置。它的泥土是比普通泥土高的,它不是向下的,就是它有往外凸起的跡象,這點也是目前專家並沒有具體解釋這些細節。就是目前專家的解釋比較籠統。所以這些細節都沒有回應。

    張鴻:這次災害和彝良地震有沒有關係?和煤礦有沒有關係?(《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記者説的原因其實是三個,一個是和天氣有關;一個是和採礦有沒有關。採礦其實分三個層次:一個是不是瓦斯直接的爆炸?這不是泥石流,直接是瓦斯爆炸,然後流下來滑坡。一個就是採礦是不是把山底下採空了?因為這是一個礦井林立的地方。他們説礦區和山體之間有500米的距離,但這只是一個地上的距離。我們看了很多媒體的採訪,很多村民都説,地下已經繞到山底裏,而且山底裏本來就有五個煤窯,現在都不開採了,山裏邊是空的。那麼這和現在正在開採的礦有什麼關係?第三個,這山體裏這麼多年是不是已經採的不多了?有記者量了一下,礦區和山體之間,五百米的距離,就有14個煤窯。廢棄的小煤窯的底下是不是已經空了?包括三年前發生的裂縫,那個裂縫其實也是一個預警的作用,也沒有起到作用。
    有一個特別細的細節,11號發生滑坡事件,12號,雲南省的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地質環境專家接受採訪的時候&&,這個事和彝良地震沒關係。因為他們做過彝良地震的相關調查,已經劃了可能收到地震影響的區域,這些地方不包括鎮雄,所以它不會有影響。然後國土部門出來説,這次災害和礦沒有直接關係,和地震其實是有關係的。那這次災害到底和彝良地震有沒有關係?如果和地震沒有關係,而當初又沒有把它劃到地震後續的監測點裏來,是不是也擔責任?

    馬光遠:為什麼我們沒能及時預防?(《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天氣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鎮雄本身的天氣並不是一個異常的天氣,雨並沒有大到一下子可以把長120米,寬110米,高度達到16米的山體給衝下去。在出現雨雪天氣以前,這個山體本身肯定已經出了狀況,但這個狀況到今天為止,我們聽到唯一的歷史性的數據就是村民講,三年前已經發現,這個縫子越來越寬,而且村裏邊的牛都可以掉下去。出現這個情況以後,我們沒有相應的一些措施,再加上説跟礦沒有關係,我覺得這樣的結論可能有點草率,因為畢竟這個災害剛剛發生。從詞彙本身來講,什麼叫直接,什麼叫間接?這比較費解。一個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調查需要一個過程,不能在很短的時間裏,直接去排除一些人。每一個事故發生以後,我們必須把每一方的責任都要追究,但是不能為了逃避一些責任,把一些原因就輕易、簡單的排除。最起碼,這麼多年無論是地震,還是煤礦開採,包括修路,都可以把它們納入原因以後,我們慢慢的再排除。
    此外,還説到這次災害跟它的地形和土壤結構也有很大的關係,主要是黏土等等,容易滑坡。既然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裏,把它的地質狀況,地形狀況了解的這麼清楚,知道它容易滑坡,為什麼事前沒有預防?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當我們把所有的原因最後都指向老天爺,指向天氣的時候,那麼這一次天氣本身是不是一個非常不正常的天氣?從各種各樣的數據來看,最近發生的天氣狀況也並非不正常。既然地形我們知道,地貌我們知道,土壤結構我們知道,天氣狀況我們也知道,地震也發生過,下邊也在開礦。那為什麼我們還沒有預防?這個原因值得我們去深思。

    易鵬:這次山體滑坡事件讓我們警醒(國家發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鎮雄這次山體滑坡事件再次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警醒,就是説,在新一輪的城鎮化過程當中,要按照國傢具體部門的規劃,盡量使那些在這種自然災害頻繁,不是太適合人類居住生活的地區的人,通過城鎮化的方式搬遷出來。到人口承載能力比較強的中小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生活、發展,這樣能避免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傷害。同時,人不要老有人定勝天的想法,要敬畏大自然,和大自然要和諧相處,尤其像很多地方搞開山闢地的行為,要起到足夠的警示,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張鴻:要直面所有的質疑(《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當務之急是確定這個漏洞到底在哪?或者哪些地方有或大或小的漏洞?這次雲南方面對待媒體上相對開明,不斷的回應各種的質疑。既然如此,現場也有很多記者,也有很多村民,其實記者和村民都不是來找茬,他們提出種種的問題,需要我們在互動當中然後才能找到真相,真相決不是説單方宣布就是真相,而是互動經過不斷的質疑才能找到真相。這個真相對我們未來得堵漏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要怕質疑,要直面所有的這些質疑。

    馬光遠:對於自然災害 一定要事先預防(《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大家到這個地方去,一方面當然是對災害本身的關心,另一方面也是擔心下一次如果再出現這樣的災害,我們有沒有相應的預防機制?我看到相關的數據顯示,雲南省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的時候,曾經對全省做過一次山體檢查,發現了數十萬個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點,這些隱患點本身做了一個統計,做了一些標識,那麼雲南昭通市境內就有兩千多起。到2005年以後,這個數據就沒有更新過。那麼這麼多年來,山體狀況、地質狀況都在發生一定的變化。昭通本身連續幾年都有比較大的滑坡事故發生。完全有必要進行一次全省的基建,包括全國的基建,把這些災害排除掉。我們不要説每一次發生大的生命災害以後,我們再去做相應的工作,那麼甚至説出現這個大的災害以後,我們指使每個人都在推卸責任,這樣的話下一個災難可能已經悄悄的在向我們走近。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菜價啊,你慢些漲! 2013-01-14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苯胺污染:人命關天,豈能瞞報? 2013-01-10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棄嬰之死,誰該負責? 2013-01-09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春運火車票,如何買得到? 2013-01-08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散裝油,吃了安全嗎? 2012-12-3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