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霧霾凸顯中國“生態赤字”
2013-01-15   作者:張茉楠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近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遭受的霧霾天氣,真可謂“千里朦朧、萬里塵飄”。嚴重的空氣污染,以及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給中國“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敲響警鐘,“生態赤字”倒逼經濟戰略轉型已刻不容緩。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享受物質財富急速膨脹的同時,越來越頻繁地陷入生態與環境危機。數據顯示,近百年全球能源消耗以年均3%的速度遞增,由於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發的溫室效應、環境惡化和全球生態系統持續性退化,正使全球遭受更加嚴重的“生態赤字”。一國的生態赤字表明該國的人口負荷超過其生態容量,要滿足現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費需求,要麼從外部進口欠缺的資源以平衡生態足跡,要麼通過消耗自然資本來彌補收入供給流量的不足,而成為生態負債國。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2010年《全球生態足跡報告》表明,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工業化過程日益增長的資源能源需求,導致中國已經消耗的資源超過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兩倍以上,中國正背負着越來越沉重的“生態赤字”。
  嚴重的“生態赤字”直觀上就是污染,不僅侵害百姓機體健康,更嚴重侵蝕中國經濟的健康。據相關監測數據,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機動車排放污染佔22%,煤炭污染佔16.7%,工業噴塗污染佔16.3%,城市揚塵污染佔16%。
  這意味着,我們所有的生態足跡恰恰是造成污染的源頭,而控制環境和生態污染必須從生産、消費、能源、環境、制度等層面入手,綜合治理,標本兼治。
  一是生産因素。我國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産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主要産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傳統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能源生産和消費中排放大量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等污染物,造成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因此,未來生産方式能否由高碳向低碳轉變,如何實現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效率及其對資源可再生能力提高的平衡,將是最關鍵因素。
  二是消費因素。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人均收入與人均生態足跡有很密切的關係。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的生態赤字更大,且增加更快,就是因為生産過程去物質化和消費過程高物質化並存的增長模式,使得發達國家過度消費、奢侈消費,嚴重消耗了生態資源。金融危機讓中國的發展導向由外需轉向內需,消費型增長成為轉型方向,但中國的消費絕不能走發達國家的老路。提倡更加科學、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以降低能耗,是國家在理念和戰略上應該大力引導的。
  三是政策因素。在國家層面,要積極推行和深化有效的減量化策略,包括制定完善資源真實成本定價體系,建立綠色核算與審計制度,促進産業布局合理化,實現能源的梯度利用,支持清潔生産技術發展等。
  若要霧霾儘速散去,經濟轉型迫在眉睫。畢竟,“藍天碧水”只能由我們親手創造。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霧霾瀰漫 多地交通運輸受阻 2013-01-14
應該立法規定極端天氣免費通行 2012-07-24
寒冷天氣對德國2月份工業産值構成拖累 2012-04-06
“天氣”也是“臨時工” 2011-11-16
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嚴重 2011-11-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