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産手機的亢奮狀態在今年仍在延續。2013年伊始,中國本土廠商集體在智能手機市場發力。雖然與蘋果、三星等巨頭的差距依然很大,但國産智能手機正在尋找具有本土特色的追趕路徑。
國産智能手機集體發力
從去年年末至今,國産智能手機新軍小米公司開始高密度的銷售活動。去年12月28日,小米公司當年最後一次開放購買舉行,25萬台手機一天內售罄。一週後的今年1月5日,小米公司再次對外發售包括15萬台小米2和10萬小米1S。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去年含稅營業額已經超過120億元。“今年銷售收入有望翻番。”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説。
新年伊始,傳統手機巨頭也在發力。在美國時間1月8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多款國産智能手機新品亮相。備受關注的W1——華為終端首款Windows Phone8智能手機在會上發布。中興通訊則發布了號稱“最薄的四核智能手機”Grand S。聯想攜四十餘款新品參展,其高端旗艦智能手機K900是主打産品之一。
雖然“規模殺死利潤”的問題依然困擾國內很多廠商,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觀。“前期在廣告宣傳和渠道建設上的投資比較大,所以凈利潤不是很好。但是我們預計在未來的一兩個季度內,聯想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能夠獲得盈利。”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説。儘管沒有透露具體數字,但雷軍也坦言目前小米手機的盈利情況“還不錯”。
本土産業模式漸漸清晰
除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外,對符合本土特點産業模式的駕輕就熟也是國産智能手機集體勃興的重要原因。經過幾年的摸索,一些本土企業已經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徑。
中國使用手機的人數數以億計,哪怕百分之一的需求都是百萬數量級的大需求。因此,注重細節上創新,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創新也能産生大效益。“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小米走的是跟iphone完全相反的路。iphone極簡,小米走集大成路線,力求支持各種功能。”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斌説。
和小米類似,很多互聯網企業也基於自己的服務特色推出了多款手機。阿里巴巴、百度、360等多家互聯網公司紛紛試水智能手機。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的一大特點是有別於傳統渠道的互聯網銷售模式。
與互聯網企業不同,聯想試圖在快速變化的産業環境中,發揮其在PC時代積累的品牌、渠道優勢以及供應鏈管理經驗。
“國外品牌在中國的銷售主要依賴於家電賣場。蘋果雖然也在中心城市建店,但數量不多。但聯想有幾萬個店面,遍佈中國城鄉。這是聯想的強項。另外一個優勢是運營能力。我們的生産工廠就在中國,在盡可能保持渠道低庫存的同時,又能保持市場不斷貨。”楊元慶説。
2013成品牌建設關鍵年
儘管本土智能手機開始揚眉吐氣,但在空前繁榮的市場上,國外巨頭們依然具有極強的掌控力。
自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以來,三星和蘋果的出貨量佔全球智能機半壁江山。雷軍並不否認小米和國外巨頭的差距。“小米依然是個小公司。對核心器件的控制力不強。蘋果和三星能掌握生産節奏,小米還做不到。另外,蘋果等公司對設計工藝的理解非常深入,短期內國內公司難以望其項背。”楊元慶也坦言,蘋果的創新能力、對品牌黏性的維護以及産品影響力的塑造等方面有過人之處。
中信證券研究部分析師林振民認為,在這種背景下,2013年將是國産智能機品牌建設的關鍵年。
根據易觀國際對手機終端市場監測報告顯示,我國智能手機在手機市場中的份額持續上升,預計2013年智能手機滲透率將過半,達到55%。
2013年之前,終端市場為大規模增量市場,之後將變為增量空間有限,行業內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因此今年對本土廠商來説至關重要,是擴大消費用戶的關鍵時期,産品設計、營銷方式等需要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