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邊是從A股市場“饑渴”的融資,一邊卻是大手筆的購買理財産品。在IPO“堰塞湖”高懸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低下的資金使用效率正在拷問着新股發行制度。業內人士認為,IPO企業大手筆的購買理財産品,背後所反映的,是金融資源的嚴重錯配和浪費。 作為一家在2012年剛剛完成IPO融資的上市公司,在IPO“瘦身”發行的情況下,洛陽鉬業大手筆的購買銀行理財産品,多少顯得有些不合常理。1月9日,洛陽鉬業發布公告稱,2012年12月20日以來,該公司使用自有閒置資金,分別向中信銀行鄭州分行和民生銀行洛陽分行購買了中信理財之惠益計劃成長系列2號1期、中信理財之惠益計劃成長系列2號2期、中國民生銀行非凡資産管理D12公期理財産品共計15億元,其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6.60%、6.60%和9.78%。 公開資料顯示,就在2012年10月9日,經過“瘦身”發行後的洛陽鉬業才剛剛登陸A股,募集資金合計6億元,其中發行費用就達到了4185.33萬元,IPO融資成本約為6.98%。招股説明書顯示,該公司原計劃募集資金36.46億元用於包括“高性能硬質合金項目”在內的4個項目的建設。然而,儘管實際募集資金金額不到6億元,不足計劃投入資金的1/6,但在上市僅僅兩個多月後,這家公司就大手筆的使用了15億元來購買銀行理財産品。 實際上,洛陽鉬業的例子雖然有些極端,但卻絕對不是個別情況。TCL集團1月5日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華星光電擬運用自有存量資金進行低風險投資理財,額度為人民幣26億元,該額度與公司此前公告的30億元低風險投資理財額度合計為56億元人民幣,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産的49.53%。 “企業在募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大量的購買理財産品,至少説明兩個問題,一方面,表明公司上市時的募投計劃本身很不嚴肅,另一方面,也説明企業在上市之前可能根本不缺錢。”長城證券研究總監向威達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一方面,上市公司大量的購買理財産品,資金使用效率極為低下;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業卻無法滿足融資需求,導致整個金融資源的錯配,嚴重推高了融資成本。他認為,一些公司上市只為圈錢、過度融資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同時極高的發行市盈率也給二級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來自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僅2013年以來,就有包括羅萊家紡在內的10家公司發布了關於購買理財産品的公告,投資額度達到46.65億元。而從2012年至今,已經有超過190家上市公司投資過各種理財産品。WIND統計數據顯示,儘管市場低迷,2012年全年,按照發行日期計算,A股仍完成了150宗IPO發行,計劃募集資金686.9億元,實際募集資金則為995.05億元,超募資金308.15億元。也就是説,一方面,企業IPO融資大比例超募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卻是上市公司大量資金閒置,只能投向銀行理財産品。 在創業板上,這種金融資源浪費的情況更加嚴重。《經濟參考報》記者初步統計顯示,僅2012年以來,就有包括方直科技等1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宣布使用自有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産品,投資金額合計達到了16.4億元。其中最大的一筆為掌趣科技,該公司日前發布公告稱,為加強公司自有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閒置資金,使用額度不超過1.1億元的自有閒置資金進行短期委託理財業務和購買低風險的短期債券逆回購産品。 與此同時,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5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首發計劃募集資金總計873億元,實際募集資金則達到了2149億元,超募資金高達1276億元,超募比例高達146%,平均每家創業板上市公司超募3.59億元。而從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來看,WIND統計數據顯示,355家創業板公司所涉及的共計2744個募投項目,計劃投入募集資金1802.77億元,目前已投入募集資金則為1026.37億元。這意味着,上述公司仍然有1123億元的募集資金目前處於閒置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