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呂政近日在第七屆中國博士後經濟學論壇上&&,中國要想從工業大國轉變到工業強國,就要以扎紮實實發展先進製造業為基礎,同時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呂政指出,如果一個國家以虛擬經濟、資本市場、金融投機、房地産泡沫為主導,經濟就會出問題。“美國的問題就出在製造業的比重下降,産業空心化,美國現在提出再工業化的主張,想繼續保持它在製造業領域全球領先和主導的地位”。
呂政認為,中國的高房價帶來四個後果:第一,企業有了資本投資房地産,沒有技術創新也不願意技術創新;第二,高價導致消費者把大量資金用於購房,現金流用來償還貸款,壓縮製造業和其他産業發展空間;第三,抬高了工業和商業的成本,也抬高人力資源的成本;第四,限制科技精英發揮才能,不利於創新型國家建設。
在呂政看來,雖然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但是和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和結構互補關係尚未出現顛覆性逆轉,中國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産業規模、産業配套能力和産業鏈的完整性、基礎設施的能力與越南、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因此即使出現勞動力成本上升,也不能輕言放棄,同時需要推進産業結構升級,在高端製造業上有所作為。
呂政&&,中國製造業的市場空間仍然很大。除了國內市場需求和國際市場需求,還要看到我國和日本、韓國、台灣地區存在貿易逆差,“兩個國家和台灣地區加在一起對中國內地的貿易逆差超過2500億,這恰恰是當前中國不能幹或者國內能力達不到的技術密集型、附加價值高的行業,進出口貿易逆差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升級和追趕替代的市場空間”。
呂政最後説,中國的製造業要繼續發展,需要以德國為榜樣。德國能在金融危機中保持大量的貿易順差,財政和金融保持穩定,失業率下降,主要在於德國人認真、嚴謹、精細的文化傳統貫徹到製造業的全過程。以市場機製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同時堅持國家有效的宏觀干預和調控。以發展先進製造業為基礎。以大企業為龍頭,同時對小企業實行切切實實的扶植政策。有高素質的産業工人隊伍,要想推進中國的産業升級,不可能完全建立在農民工不穩定的産業工人隊伍基礎之上。要有相對和諧的勞資關係,以出口高附加價值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