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視:拼硬體非長久之計
2012-12-25   作者:記者 傅勇/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對於智能電視産業來説,單純比拼硬體沒有出路,而體驗才是智能電視的真正核心。

  智能電視颳起“雙核”風

  智能手機的“核戰”風暴如今也漫延到了智能電視上。
  日前,樂視網聯合央視播控平台發布了業界首款1.5G雙核電視盒C1。樂視致新高級副總裁楊芳稱,智能電視將是樂視網未來發展的重點。為此,針對電視機存量市場,樂視網已推出多款高端智能機頂盒;而針對新增市場,樂視網明年將推出自有品牌的“超級電視”。
  在智能電視産業,樂視網只是個新來者。
  目前,電視機已不僅僅是一台看電視劇、看視頻、玩簡單游戲的家用電器,消費者期望能在電視機上得到更極致、效果更精彩、應用更豐富、處理更急速、交互更個性的體驗,但市場上現有的單核處理器已無法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
  據了解,之前大部分廠商推出的單核智能電視在進行玩游戲、看電影等操作時,會出現卡殼或者死機等現象。而智能電視要想擁有更好的內容、更多的應用,都必須依賴一個或者多個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心臟”。
  為此,眾多彩電廠商不再比拼畫質性能,而是比拼CPU、GPU等集成電路芯片的計算能力,像PC和筆記本電腦一樣,在主頻、多核心、內存大小等方面大打出手。
  早在今年3月,三星就在中國市場發布了其首款搭載了雙核處理器的智能液晶電視,用戶可以完成手勢遙控和語音遙控。之後,TCL、海信、康佳等眾多國內彩電生産商也推出了搭載雙核CPU的智能電視産品。
  隨着多家廠商齊發力,雙核智能電視已然成為香餑餑。
  據了解,雙核智能電視最大的好處在於“計算能力更強大”。由於雙核電視處理運算速度很快,能給消費者帶來更理想的使用體驗。一些業界人士認為,其很可能成為智能電視今後重要的發展方向,而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雙核、多核電視有望成為電視領域中的主流配置。
  TCL多媒體副總裁、中國區銷售公司總裁楊斌説,當前全球彩電業已經進入泛IT化發展階段,雙核技術將成為全球彩電業的技術趨勢和發展必然。他認為,隨着社會進入大娛樂時代,彩電早已不單是一台看電視、玩簡單游戲的家用電器終端,消費者希望智能雲電視的體驗能更極致、效果更精彩、應用更豐富、處理更急速、交互更個性。
  “雙核電視處理運算速度很快,很可能成為今後很重要的發展方向。”時尚電器市場部副經理陳權威也&&,但他説,目前的雙核智能電視仍多處於概念性階段,尚不是市場的絕對焦點,關鍵看其未來能否迎合市場的需要。
  更樂觀的觀點認為,隨着雙核或多核智能電視競爭力的加強,在品牌群雄逐鹿的競爭格局下,雙核或多核電視的價格將會適當下探,從而改寫智能機市場版圖,“當然,隨着功能整合的進一步加強,智能電視將來甚至有可能取代&式電腦”。

  傳統彩電業只拼硬體將走進死胡同

  目前,國內智能電視領域表現最為活躍的就是TCL、創維等傳統彩電製造商。
  與大多數採用ARM智能CPU的産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多種工業嵌入式設備)比較,智能電視最大的不同在於:屏幕巨大、可承載的信息量也巨大。同時,消費者在彩電應用上的“多元化”需求也不輸於其他設備,這就使得彩電産品對處理器的基礎性能要求更高。 
  顯然,升級硬體已成為傳統電視生産企業的一大出路。畢竟,對於他們來説,軟體、應用等方面的建設並不容易,而硬體卻是自己的一貫強項。
  然而,業界卻對傳統智能電視比拼硬體的做法提出了看法。
  首先,IT業界著名的“摩爾定律”正在顯著改變並影響着智能電視産業的發展過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這一經驗性的定律被認為是對人類計算機和信息化技術發展速度的最“生動描述”。作為依賴於集成電路芯片的智能電視,自然也會遵從這一基本定律。如此一來,像智能手機從“單核”向“雙核”、“四核”更新一樣,智能電視的更新周期也將大大加快。
  不過,從目前來看,智能電視要做到這一點遠不可能。智能手機與智能電視最大的不同就是,這兩個並不是一個更新周期的産品。對於國內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説,電視的更新換代大多數都要在五年以上,更為重要的是,電視作為必備的家電之一,在購買的選擇上相對於其他數碼産品更為慎重。
  另外,IT化的彩電市場對於傳統彩電企業來説,意味着更為激烈、殘酷和迅速的市場競爭,意味着彩電企業作為這類産品的“技術核心”地位的徹底消失——以現在主打的雙核智能電視為例,多數彩電企業的顯示屏幕是買的、CPU是買的、內存是買的、操作系統也是別人授權使用的:在雙核智能電視中,最核心的關鍵組件,最核心的技術大多來自彩電企業之外。
  如今,半導體製造、IC研發、OS設計、軟體、內容與服務、液晶面板産業……這些已經成為智能電視“離不開”的上游夥伴。彩電企業的任務只是將這些上游産品和技術,安全穩定的組裝在一起,然後銷售給消費者,並負責售後服務——這就是最簡單“智能電視硬體”廠商的命運。
  因此,中國家電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目前智能電視廠商只拼硬體的做法將不能長久。他&&,希望智能電視不要走傳統彩電業的老路。而如今“雙核”等單純的基於硬體的比拼不自覺將智能電視引入了傳統彩電業的軌跡:價格戰折損行業利潤,生産企業賠本賺吆喝。如此下去,智能電視行業將走入一個死胡同。

  體驗才是智能電視的核心

  與智能電視的高速普及相比,智能電視的真實應用情況卻不容樂觀。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2012年“兩會”期間曾透露智能電視的接入率只有40%,而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有關人士的統計數據更低:“真正的互聯網電視活躍用戶(平均每天開機1小時以上)的比例不到10%。”
  這一切或許源於消費者對目前智能電視的表現不甚滿意:用戶希望能夠隨時訪問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夠滿足其觀看的愉悅感,但目前智能電視尚不能做到這一點。
  事實上,大多數生産廠家在對智能電視的“解讀”也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智能電視是具有全開放式平台,搭載了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和卸載軟體、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彩電的功能進行擴充,並可以通過網線、無線網絡來實現上網沖浪,可以擴展標準接口的外設硬體、輸入設備,甚至協同更多計算設備工作”。
  用這樣的“解釋”用於製造一台真實的産品,並指導消費者去應用,顯然遠遠不夠。
  智能電視,或者説電視、彩電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
  業界人士認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根本因素應該是消費者,而不是技術;應該是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為,人類創造或者利用任何技術的目的,不外乎是為自己服務,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便捷。也就是説,智能電視的未來將取決於消費者的選擇。
  因而,家電專家、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智能電視落地難題不在硬體,而在‘軟’件上。智能的目標是為了讓用戶獲取更多的信息,改變過去同一時間必須看同一內容的形式,用戶點播取代被動的收看”。
  這意味着,彩電企業應該從盡可能開發更高技術的産品,轉向為消費者提供最正確的産品;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也從盡量追求先進産品轉變成追求“最適合自己”的産品。
  對此,洪仕斌也認為,過度地關心智能電視的普及速度,反而會使整個産業被“智能硬體綁架”,失去對“智能”的真確的理解——這種正確的理解不應該是“硬體性能多高、軟體應用多全”,而應該是“更靈活的適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而非刻板的性能指標的提升。因此,任何不以提升用戶體驗為目標的概念都是炒作,沒有用戶體驗上的巨大進步,再智能的設備都是多功能設備。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樂視網進軍智能電視被指不樂觀 2012-09-25
海信四大系列新品上市 建立中國智能電視新標準 2012-09-19
"軟實力"決定智能電視廠商成敗 2012-08-30
長虹挂帥組建智能電視産業聯盟 2012-07-17
海爾智能電視:功能節能雙領先 2012-07-0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