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IBM把PC(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隨後,並購成為聯想做大PC業務最重要的路徑依賴。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統計,今年前三季度,聯想PC出貨量超過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PC生産商。 儘管如此,PC已經是夕陽産業,利潤漸薄。在國內,只有聯想集團和神舟電腦過得不錯。聯想靠規模和品牌優勢,神舟主要定位三、四線市場價格優勢,日子暫時無憂。 紅海市場決定,聯想只有一個。在國內,方正科技把PC業務與宏碁進行合作。而原來以PC為主業的長城電腦和七喜控股被迫轉型和多元化,做雲計算和其他相關業務。 PC業務的利潤率低到什麼程度?近五年來,長城電腦的綜合毛利率一直在8%以下,七喜控股的毛利率也不到9%。今年上半年,長城電腦綜合毛利率7.71%,而PC業務只有6.03%。這種毛利率水平並不比鋼鐵行業強多少。 在PC價格往下走,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聯想和神舟代表國內PC生産商的方向。聯想是大品牌+多元化。所以,你看到聯想的産品還能在激烈的市場中擁有品牌溢價。所以,你看到聯想多元化布局,進軍地産、金融這些公認的暴利行業。 神舟電腦走的低成本中低端路徑。神舟電腦毛利率幾乎是長城電腦和七喜控股的兩倍。2009年至2011年,神舟電腦的毛利率分別為15.22%、15.81%、15.55%。這也是當時神舟電腦備受質疑的地方。但你得承認,神舟電腦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國內是最出色的。 對PC這種“針頭削鐵”的行業而言,成本管理和控制尤為重要。從成本管理,公司內部的管理會計報表更有參考價值。PC生産商很多成本是固定成本,從研發、採購到生産,這些與生産相關的固定成本大多會攤銷至每一個産品上,結轉成存貨的成本。如果每個環節都能進行精細的成本控制,毛利率應有所提升。 而長城電腦恰恰是在兩條路徑中迷失。傳統PC、顯示器、液晶電視業務往下沉,早已跌出一線PC生産商,淪為二線品牌。而新業務還沒理清思路。 1994年和2004年,長城電腦因兩次與IBM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而備受關注,但兩次均以長城電腦退出收尾。 此後,在行業繼續下滑中,你看到一個喪失戰略想法和勇氣的公司。2011年,長城電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為虧損4936萬,這是12年來,長城電腦經營利潤最差的一年,但憑藉資産處置和政府補貼才保持盈利。 2012年前三季,長城電腦扣非利潤是虧損5894萬,但憑藉變賣資産和政府補貼,仍然盈利1136萬。問題在於:長城電腦還有多少資産可以變賣?取之於稅收的政府補貼是否填得上無底洞。 而長城集團最近公告,將採用多種方式衝減子公司債務人賽康公司破産帶來的損失,很多人把它解讀為利好。長城方面花錢採購賽康500萬美元貨物,且按原來協議繼續向賽康供貨,只為換來賽康破産保護優先權的承諾。我認為,這很可能是飲鴆止渴,其實是為衝回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短期做盈報表的障眼法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