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0萬畝果園佔到全省森林面積的13.8%,成為生態建設的有力支撐;果業增加值達到247億元,果業基地縣人均果業純收益達到3000元,佔到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過去幾年間,陜西省水果産業穩步發展,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讓荒山披上“被子”,農民手裏有了“票子”。
“2011年,陜西全省果林水果面積1681.85萬畝,産量1332.68萬噸,分別比2006年增長了33%和60%,”陜西省果業管理局副巡視員劉玲告訴記者,如今,陜西已經成為中國水果生産第一大省,預計今年水果總量還將繼續增加,面積將超過1700萬畝,産量超過1400萬噸。
記者採訪了解到,果業的發展對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果業富民”成為陜西許多果業主産縣幹部群眾的共識。據統計,2011年,陜西全省果業僅第一産業的增加值就達到247億元,佔到全省種植業增加值的29.3%,基地縣人均純受益3000元,果業收入佔到農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
近日,在陜西省安塞縣真武洞鎮雷坪塔村,果農張蓮蓮告訴記者,自從種上了蘋果,全家人的日子就“芝麻開門節節高”,去年70畝蘋果收入26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自己給自己當老闆,自由,收入也穩定。”張蓮蓮樂呵呵地説。
目前,陜西從事果業生産的勞動力約有600多萬,加上果品運輸、營銷等二三産業從業人員,800多萬人的生活和果子打上了交道,越來越多果農的生活也正在因果子而改變。在陜西省宜川縣,許多蘋果果農在縣城買了房子,婆姨就住在城裏帶孩子,反而是男人們留在村裏務果。“留守男人”開始取代“留守婦女”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在早已因蘋果而聞名的洛川縣,僅果農擁有的小轎車就有1萬多輛,平均每4戶就有1輛。
不僅如此,果業發展也在悄然改變着陜西的生態環境,為荒山野嶺披上了綠色的“圍巾”。打開陜西的果業發展版圖,自北向南,分佈着黃河沿岸250萬畝紅棗産業帶、渭北黃土高原930萬畝蘋果産業帶、秦嶺北麓100萬畝獼猴桃産業帶、秦嶺南坡淺山53萬畝柑橘産業帶等大大小小的産業帶。“果區農民增收有了綠色銀行,過去乾旱貧瘠、貧困縣最為集中的區域現在成了陜西農村富裕的地區,可以説荒山有了‘被子’,農民有了‘票子’。”劉玲介紹説。
記者了解到,如今,陜西1700多萬畝果園佔到全省森林面積的13.8%,覆蓋國土面積5.5個百分點,比2006年增加1.4個百分點,成為陜西生態建設的有力支撐。陜北山地蘋果、陜南柑橘基本都選擇丘陵地和山坡地種植,為人工造林、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