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年關臨近,市場閒散資金迎來一波“年末行情”,各種理財産品橫空出世,黃金、外匯你能想到的,火腿、好聲音你想不到的,都成為投資標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銀行理財産品而言,無疑“壓力山大”,不僅面對其它理財産品的衝擊,而且還要面對攬儲大戰,這造成了不少銀行提升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來應對這一市場狀況。星展銀行無疑是這裡邊的“佼佼者”,記者調查數據庫顯示,目前在售産品動輒10%的預期收益率確實讓其它競爭者汗顏。
讓人汗顏的理財産品
星展銀行作為一家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熟知度比較有限,但對於經常買理財産品的投資者而言,卻是非常熟悉的,緣因其高額的預期收益率。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顯示,按資産規模計,星展銀行是新加坡、也是東南亞最大的銀行。一個有如此規模的跨國銀行,對於自己又是如何定位的呢?星展銀行(中國)個人銀行總經理的朱亞明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富裕人群的首選亞洲銀行”。顯然星展銀行對於自己的定位是相當自信的。
自信的表現則展現在其理財産品設計上。記者調查數據庫顯示,星展目前在售的人民幣理財産品有兩款,一款為股得利系列1268期,預期收益率10%,一款為股得利系列1269期,預期收益率為12.60%,在其它銀行理財産品普遍在4%-5%徘徊期間,如此高預期收益率的産品不得不令人咂舌。
實際上,並不僅僅目前的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高,高收益率似乎成為星展銀行的標籤。記者查閱星展銀行今年發行的理財産品,10%以上的預期收益率比比皆是,最高一款商品通系列1201期商品(鉑金)挂鉤人民幣産品,預期收益率高達28%,其它産品中預期收益率達20%以上的也多達5款,如此收益率怎能不讓人汗顏?
預期高收益的另外一面
預期收益率如此高的産品,不禁讓投資者有幾個疑問?首先,如此高的預期收益率,能否真正達到?其次,其預期收益率有些甚至能夠超過信託産品,為何沒有廣為人知?第三,星展銀行能做到如此高收益的秘訣在哪?帶着這些疑問,記者搜索了星展銀行的相關新聞,卻發現了另外一個現象。
7月26日,有媒體曝光,今年上半年到期的11370款銀行理財産品中,星展銀行有3款産品收益為0,星展銀行還有一款産品實際收益是-10%。
7月,一款名為“捍衛財富抵禦通脹”的黃金基金挂鉤産品到期時,未能拿到8%的最高預期,僅獲2.303%收益。
11月13日,媒體曝光,星展銀行推出一款挂鉤SPDR黃金基金的理財産品,持有期一年,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25%,持有到期可保本。但理財師卻提醒,出現25%投資收益率的概率非常小。
11月16日,北京的華女士反映,星展銀行最近在賣一款理財産品,預期收益高達16.2%,而業內人士卻指出,超過10%收益率的理財産品都要格外注意,外資銀行這類理財産品最高預期收益僅僅是一個理論值,達標條件十分苛刻。
此外,“股得利”系列1118 期12個月中國龍工股票挂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産品(EZDT),
2011年4月發行,當時的預期最高收益為36%,到期則虧損了5%。“股得利”系列1113期12個月保利協鑫能源股票挂鉤澳元結構性投資産品,預期最高收益12%,但到期僅獲0.1%收益等等,都為星展銀行理財産品方面抹上了不光彩的一面。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明確指出,星展銀行所開出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大都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銀率網理財産品分析師&&,結構性理財産品其挂鉤標的主要涉及股票、匯率、大宗商品,這些挂鉤標的的走勢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産品能否獲得較高收益率與産品的入場時機、産品的設計結構、挂鉤標的表現等因素有着緊密關係。雖然此類産品預期收益率很有誘惑力,但由於達到高預期收益率的條件比較苛刻,獲得高收益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過去不具參考性 未來又怎樣?
對於反差如此大的表現,朱亞明曾&&,“可能結構性理財産品在中國市場出現的時間尚短,大眾對理財産品特性並不了解。結構性理財産品是通過內嵌的衍生品來實現預期收益。衍生品具有杠桿作用,可以放大收益水平。”
投資者對於此是否認同呢?在面對星展銀行時,又該如何選擇呢?現實是,此前有媒體報道,記者以客戶身份諮詢星展銀行一位專門負責投資理財的客戶經理,欲了解歷史産品到期收益情況的準確信息。客戶經理&&不對客戶提供這樣的服務,當記者質疑“過往産品的投資收益情況是反映銀行理財能力的一個重要參考數據,如果投資者不了解又怎麼會隨便在一家銀行開戶、進行投資?”星展銀行客戶經理回應稱,“此前的産品(收益)並不具備參考性,過往表現並不代表未來,主要是看您是否看好相關市場。”
看來星展銀行是只看未來不看過去的,那是否意味着預期的高收益也是星展銀行努力發展的方向,是它的一個“夢”呢?只是它過早的將這個“夢”告訴了投資者,希望投資者能夠認同它這個“夢”?
對這種“夢想式理財”尚且無法蓋棺論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只給投資者夢想,卻遲遲實現不了,未來投資者是否還會給星展銀行實現夢想的機會就無從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