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將要揭曉最終的答案了,今年評選活動的主題為實業的使命。那麼有沒有讓大家眼前一亮的創新性的企業和人物?全世界最新的技術和一些創新的領域都有哪些?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邀評論員中國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朔寧、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共同評論。
實業,創新,2012中國經濟關鍵詞。誰在推動實業進程?誰將引領創新風向?
每當有客人來到他的新家,佛山的鄭先生總是很得意的介紹,他剛剛裝修好的房子。
鄭先生(佛山市民):吧&這一塊,從隱蔽的功能上面,包括實用的一些功能,包括一個吧&的開放,和把整個廳的空間,這感覺上來説寬廣了很多。
更讓鄭先生滿意的是,這套房子裏的傢具全部都是根據實際需要量身定制的,而為鄭先生實現這一切,是一套基於雲技術的設計軟體。
李泉(維意定制傢具研發中心):像這個軟體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個電視歸組合,我們把它變成模型之後放到我們的雲端,那麼我們全國的設計師就可以拿我們這個做的方案進行設計。
和普通的家居裝飾公司不一樣,這一家企業更像是一家軟體企業,在它們的辦公場所裏,首先看到的不是各式各樣的傢具,而是眾多設計人員的工作&。
付建平(佛山維尚傢具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就是我們是先有了這個軟體,一些核心的技術,然後再根據我們在傢具行業裏面十幾年的經驗,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然後把這個東西結合起來就組織了一個新的一種生産體系。然後這個生産體系基本上就可以達到大規模定制的一個基本需求。
即便是在今年,傢具行業普遍不景氣,銷量連續好幾個月下滑的環境下,這種創新的雲傢具設計仍然讓這家企業保持了銷售額60%的增長。設計和生産傢具還只是雲技術市場經營的一部分,在處理和分析龐大的互聯網信息數據方面,雲計算還有着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雷濤(天雲融創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在這個視圖上可以看到,這是某省運營商的一個視圖,它這個能力,運營商要具備一個能力就是,它要推廣業務,首先要了解用戶,那它怎麼去了解用戶呢?以前它只能通過你的消費記錄,通話的一些行為,現在用戶有更多的能夠體現他偏好,他的購物,他的這個內容興趣,支付能力這個信息是通過3G移動互聯網體現出來的,所以用雲的這種分佈式的方式,首先我們可以實現一個大規模的海量處理,處理的內容就可以看到,就針對用戶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一個整個在省一級用戶的遍佈,它的使用的這個輕重高等級的情況,根據每一個用戶關注的興趣點,財經類的,電影類的,體育類的這些分佈可以獲取到。
在這家成立於2006年創業還不到6年的企業裏,31歲的安靜波算是最年輕的元老了。
安靜波(天潤融創公司技術總監):在參加這個活動的時候還在上研究生,研究生二年級。
幾年前當他們開始創業的時候,看準的是服務外包的市場,也就是説,為企業提供接聽客服電話,收集客戶反饋的服務。但和普通的客服不一樣的是,他們提供的並不是一個個實際的坐席,安排一群客服人員幫客戶接聽售後電話,而是在雲計算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虛擬的客服席位,這樣的概念即便在今天聽起來都有些難以理解,更不要説在6年前,他們的創業,一開始就遭遇了嚴重的挫折。
安靜波(天潤融創公司技術總監):艱難的情況,我們不停地在換辦公場所,大概會有20人擠一個20平米的房子,所以你進去看到的基本上很像網吧,全都是顯示器,電腦,全都是人,特別像網吧。
從2006年到2010年,安靜波他們的創業團隊搬了四回家,幾乎一家換一個地方,但就在2010年他們搬到了如今的這個地方,雲基地。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他們的企業迎來了轉機。
安靜波(天潤融創公司技術總監):這邊的租金據我了解是三年之內是免費租金的,我們班車是整個雲基地是共享的,這樣的話分到每一個公司上面,就能夠節省很多的開支。
如今,他們的客戶已經增加到了幾千家,其中不乏一些大品牌,大企業,摸爬滾打了六年的創業者們,現在算是站穩了腳跟,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雲基地裏聚集了20多個和安靜波他們一樣的創業團隊,都專注於雲計算的領域。各種技術和資源大家可以一起利用。
王超(雲基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它不同於傳統的投資基金,也不同於傳統的孵化器的模式,我們的理念是一種基金加基地的模式。
李東生:電商可能會在未來改變目前的商業形態(《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在名單中,我發現兩位老朋友,一個是阿里巴巴的馬雲,這兩年淘寶網的快速發展,使得馬雲領導的企業不但在中國,在全球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我期待他今年能夠有更好的表現。另一個就是寧高寧,他是來自一個很傳統的産業,還是一個國企,但是寧總把一個很傳統的企業做的有聲有色,這幾年他有非常好的一個創新的觀念。
我也同樣關心雲計算,因為我們的産品就是一個雲計算的終端,同時我也會很關注智能技術的發展,因為智能電視,智能手機,或者移動智能終端是我們主要的産品。未來,這種智能終端的産品的技術發展和雲計算技術的配合,它能夠給用戶帶來一個全新的體驗,也能夠創新很多商業模式。譬如説這兩年快速發展的電商,像這種模式,我相信它也是未來會改變目前的這種商業形態。同時,雲計算和智能技術的結合,使得未來消費者,無論是看智能電視,還是智能移動終端,通過這些智能終端的産品能夠有一個全新的體驗,而這種技術支持的體驗能夠帶來很多的商機,能夠使這個産業未來能夠創造出很多的附加價值。
田溯寧:雲計算是個人計算機革命以後最重要的一次技術創新(《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印象深的是楊元慶,我是聯想的董事,可能有點自吹自擂,今年聯想成為PC全世界的第一,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另外,還有創新工廠的李開復,他用一種全新的模式來鼓勵創新和創造。我在過去三年左右,一直在關注一個領域,就是雲計算,雖然雲計算這個名詞被大家説的很多,對它的定義,很多人也還不完全一致。我認為,雲計算就像20年前的個人計算機的變革,15年前互聯網變革一樣,在改變我們生活,改變我們工作的一個重大的技術創新。雲就像電的發明一樣,使計算無所不在。計算機革命發展了60年左右,整個計算還是比較複雜,計算也比較貴,我們未來雲計算就使計算變得非常便宜。就像我們過去在工業革命的時候,在電的發明之後使動力能夠在無所不在的傳遞,我們一打開開關,電就把我們照亮,把能量送回來。未來隨着雲計算的發展,將來計算的能力也就像電一樣簡單,它無所不在,我們只要是摁一個電鈕,計算就把我們的知識,把我們所要了解的各個方面的內容能夠傳遞下來,所以我覺得雲計算是基於個人計算機革命以後最重要的一次技術創新。
田溯寧:要實現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這兩年,我跟東生在雲方面有很多合作,我就覺得我們在嚮往未來的一個世界,在雲的世界終端會怎麼樣?我歸納的一句話叫一雲多端。將來無論我們的端可能是手機,可能是電腦,可能是Pad,可能是電視,有可能是我們的眼鏡、手錶都是我們的端,這端的後頭是什麼?有一個雲來存儲我們端所需要的信息。
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對我們自己身體的了解,我們未來的雲端的手錶會記錄我們的心跳,會記錄我們的血壓,未來我們將來會有個性的醫療,比如東生的用藥量可能跟我不一樣,所以個性化的醫療時代隨着雲會到來。在閱讀端,像Pad這麼多的情況下,小孩讀書會慢慢發現他哪一方面的書讀的非常擅長,讀的非常快,那未來的教育就會是個性化的教育,我們今天的學校考試是典型工業革命的産物,是大規模的生産,你和我的考題都是一樣的,很多天才因此被湮滅,未來將來我們會個性化的教育,這個孩子擅長數學,那個小孩擅長語文,我們能夠針對他來進行教育,使教育的時間會縮短,使教育的效率更高,我們能會發現更多的天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像喬布斯、比爾蓋茨這樣的人不是少數,能更多被發現出來。
這個時代,正是我們所謂叫生逢其時的時候,因為在每一次的技術革命,中國基本上都是一種跟隨者,或者是學習者,但今天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積累,我們具備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子消費者市場,我們具備了這些年培養出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們也有一些企業和企業家,同時也有了一定的資本。所以雲計算這場變革,在歷史上來講從來沒有一場這樣技術,讓中國跟世界如此之近。我覺得我們要抓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我們必須抓戰略的新型技術的制高點,我們只有抓住這種制高點之後,我們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從今天的雲的技術來看,從過去三年我們的投資和實踐來看,我們基本是跟西方,尤其跟硅谷是同步在進行,而我們國家由於市場的規模大,中國現代化問題非常之多,無論是交通問題,醫療問題,還是我們的社會管理問題等等,用傳統的工業革命的方法解決困難是非常之大,我們必須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雲計算的這些跨越式的變革,實際上使我們所有的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在這個起跑線上,我相信在未來,靠我們的實踐和努力,我覺得在這場變革中,我們不僅僅是個參與者,而且應該成為領導者。所以我在想,這是中國人未來創新、創業最美好的新時代。
李東生:讓每一個用戶有更多樣的選擇(《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在我們這一塊已經有具體的落地的産品,像智能電視,智能的移動終端,所以未來對我們來説,可能除了彩電,手機以外,當然未來可能也不叫彩電,手機,另外一個名字也有可能,會有更多的不同的終端産品推向個人消費者,讓每一個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有很多樣的選擇。最現實的,除了智能電視,智能手機,我們很快會有智能的家電産品,智能的個人的醫療監護的産品,個人學習的記錄的産品,這些産品的技術的出現,能夠極大的刺激市場的需求,為這個産業發展能夠創造一個很好的商機,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
田溯寧:要鼓勵創新和創業(《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覺得總的環境應該更好了,資本更多了,商業機會也更多,但是作為一個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還是面臨着非常多一些所謂不確定性,怎麼能夠更好地解決它?在過去三年的過程中,我們做的實踐,就是叫基金加基地的方法,我們把所有投資的企業集中到一個基地裏去共同培養,像個溫室一樣來進行孵化。像個大學一樣,大家能夠進行交流,因為創業者最孤獨的還是思想上的孤獨,遇到困難的時候怎麼辦?像我們這個基地就能提供這麼一個環境,無論是在法律註冊,還是在工商,還是在資本,人力資源的雇傭,以及遇到一些法律糾紛的時候,我們怎麼幫他解決問題,使創業者們專門做他最擅長的事情。這個基金加基地的方法我們做了3年的實踐,現在已經培養出了17家企業,當然企業能否成功還需要未來兩三年更多的檢驗,但是我覺得在大的社會環境改變需要時間,但是我們可以在小範圍裏做到一個適合創業、創新的環境,使中小企業能去發展。
我前兩天聽到習主席講所謂的中國夢,我認為從我們企業家角度來講,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夢想,實現中國夢,我覺得創新、創業是中國夢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完成這樣一個中國夢必須使中國的經濟到另外一個高度去,那作為一個企業家,作為一個投資者怎麼參與中國夢這樣一個偉大的過程?我覺得就是鼓勵創新和創業,我覺得首先要創想、要敢想,那麼創想、創業、創新應該成為中國夢的主要構成一部分。
李東生:要容忍失敗 鼓勵創新(《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特別贊成田朔寧的觀點,你得容忍失敗,鼓勵創新,你要容忍失敗,還不能夠説只是在觀念上,也要有一個環境,一個實實在在的體制和機制。我們看過去30年,美國在新的技術産品創新方面確實一直在全球是領先的,它培養出很多創新能力很強的企業,當然除了蘋果之外,像谷歌,像Facebook,美國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鼓勵創新的環境,條件和機制,這是很重要的。在中國,目前這種機制正在慢慢的建立和形成。像田總,他這幾年從做實業到去做産業的資本,主要是在投資、支持一些創新性的科技項目,就連我們這樣一個做傳統企業發展起來的這樣一個公司,我們也設立了我們的創投公司,我們也在我們的産業領域和相關的領域尋找一些機會。
因為一些新的顛覆性的一種創新的概念,往往是來自一些年輕人的小公司,這些小公司的團隊,他們敢想,他們有很多好的觀念,他們是未來的一種希望,但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它需要有人支持,有人去投資,所以我們創投公司就是在選擇這樣的一些機會。所以這些我們做創投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選擇這些種子的項目,能夠對未來我們産業的發展能夠在某些技術領域突破方面能夠有所支撐。中國人的創新的慾望和觀念還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整個環境和機制能夠建的更好一些的話,未來我相信一些顛覆性的,革命性的創新的技術和産品,可能會更多的逐步在中國産生。
田溯寧:創業者需要社會有一個寬容的環境(《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創新用一個生物學的概念,我認為是個生態系統,為什麼在一個生態系統裏,動物、植物能生生不息,它是有陽光,有土壤,有草,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怎麼能夠在中國培養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像東生講的需要資本的力量,需要政府的參與,需要科研機構的參與,需要大企業的支持,需要一些千千萬萬的創業者能夠不斷把自己的夢想去市場實現,也需要社會有寬容的環境,能夠允許它失敗。
李東生:國內創新的環境正在逐步的形成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覺得國內的創新的環境正在逐步的形成,比如在北京的中關村就有很多的創新的公司,而且中關村有校園、科研所、大學和研究所,有整個技術力量背景的支持,能夠形成一個區域的一種小的創業的文化,像新開的北京亦莊那邊都形成一個小的這種氛圍,另外像一些,很多國內的城市,像深圳,成都,在IT創新、創業方面環境也是有自己獨到的地方,我相信在這些地方未來都會培養出創新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