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務院最早批准的1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天津開發區)的發展,是我國開發區建設的縮影,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
激勵:小平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天津市原副市長、全國僑聯副主席、天津市濱海新區高級顧問葉迪生回憶説,1986年8月19日鄧小平來天津視察,一下火車,就説要看看你們的開發區。我們當時很吃驚,小平同志怎麼知道我們的開發區。21日,小平同志上午來視察,聽李瑞環同志對着開發區藍圖、規劃圖介紹,他一邊聽一邊微笑,還不住地點頭。一位年輕人問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是不是要收回去。”小平同志説:“不,對外開放還是要放,不放就不活。”這句話非常重要,後來刊登在《人民日報》上了。
葉迪生説,當時我們想小平同志好不容易來了,怎麼能不抓住這個機會。我們底下就商量想讓小平同志題個字。就這樣,小平同志題下了“開發區大有希望”。
七個熠熠生輝的大字,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建設者的熱情。經過多年的建設,如今,以天津開發區為核心功能區的天津濱海新區已肩負起國家重任,成為帶動我國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第三極。
而從1984年建區以來,天津開發區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長期堅持“實”字當頭,營造有助於實體經濟的環境和條件,抵禦住了一輪輪的對外貿易熱、房地産熱等多種誘惑。
在2007年以來全球經濟受到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嚴重影響的形勢下,尤其是在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天津開發區突破發展瓶頸,主要經濟指標保持20%以上增速,地區生産總值(GDP)、工業總産值、財政收入、實際使用外資等多項關鍵指標均居各國家級開發區之首。在商務部關於國家級開發區發展情況綜合評價中,天津開發區綜合指數連續15年位居第一。
堅持:成就雲計算産業基地
1984年建區以來,得益於準確的發展定位、堅定的思想保障和一貫的體制保障,天津開發區始終把握發展實體經濟的方向,大力營造有助於實體經濟的環境和條件。
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何樹山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雖然一路上升到世界第二,但工業化、現代化仍將是長期的任務。在世界製造業重心向中國轉移的大趨勢下,積極發展先進製造業和先進服務業有着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後,開發區作為濱海新區的核心區,致力於建設成為先進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高端服務業的聚集區、綜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區、和諧宜居的核心城市平台,這一思路符合該區的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
泰達服務外包産業園園區企業服務部副經理王宏民説,2007年天津開發區與某知名民營企業合作,在該地塊建設軟體外包産業園區,但合作並不順利。企業提出改為開發房地産項目獲得利潤,天津開發區則可拿到40億元的高額土地出讓金,貌似雙贏。但天津開發區決策者拒絕了這一要求,並回購地塊繼續用於發展高端服務外包業。經過幾年的發展,該園區吸引了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騰訊數據中心、惠普數據中心等多家雲計算企業,成為濱海新區認定的雲計算産業基地。
天津開發區堅持規劃一以貫之,發展實體經濟具有體制保障。1984年建區時面積為40平方公里,其中30平方公里為工業區,10平方公里為生活區,規劃從第一屆領導班子制定並堅持至今,中間只是不斷完善區內布局細節,但保持總體不變、方向不變。在老工業區,天津開發區通過收購置換出土地,仍然用於産業發展,而不是用於房地産。
調整:改變“一碗麵、一隻機”經濟結構
“一碗麵(康師傅方便麵),一隻機(摩托羅拉手機)”,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外界對天津開發區實體經濟結構留下的印象的戲稱。
記者調研發現,在前20年的發展模式下,天津開發區內産業布局基本由外來投資主導決定,雖有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等四大傳統支柱行業,但也逐步暴露出單調和不足。尤其從2007年開始,隨着市場變化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惡化,曾支撐全區工業總産值半壁江山的摩托羅拉公司出現劇烈下滑,稅收貢獻也大幅萎縮。
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對天津開發區的經濟增長影響巨大,但該區幾年來仍然穩居全國開發區首位,且領先優勢繼續擴大,全區的經濟結構調整造就的高質量的實體經濟發揮了主要作用。
何樹山説,開發區近幾年在資本、産業、製造業和市場四個方面積極推動結構調整:一是由基本依賴外資向國資、民資、外資三資並重轉變;二是第三産業比重由不到15%上升到目前的20%以上;三是在製造業方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並使主要産品向上下游延伸,集群化發展;四是將市場由出口主導,向內外銷並重轉變。
記者了解到,目前,以新一代運載火箭産業化基地為代表的航天産業,以渤海鑽探、長城鑽探為代表的石油化工産業,以維斯塔斯、東汽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製造産業等新興産業無不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如今的天津開發區已徹底擺脫了依靠幾家大企業支撐區域經濟的局面,摩托羅拉的劇烈下降,通過其他企業、其他産業的增量很快彌補回來,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源於天津開發區的“中國製造”越叫越響。
創新:實體經濟腰桿硬底氣足
科技創新是一個地區實體經濟逆勢增長並實現長期可持續的內生動力,腰桿硬則底氣足。天津開發區在扶持創新上,始終堅持不越俎代庖:政府做政府該做的事,不做市場的事,財政主要使用方向是營造適合科技企業發展的投資環境,即使辦企業,也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努力引導和扶持新産業的發展。
今年7月5日,津膜科技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目前國內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登陸資本市場,以膜材料研發、生産和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同時也是天津開發區扶持的首家在創業板成功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根據開發區的科技企業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將扶持10家科技型企業在各類證券交易市場上市,借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培育出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科技巨人企業。
目前,天津開發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2787家,平均收入0.59億元,是天津市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十二五”期間,該區將培育約10家科技型企業在各類證券交易市場上市。在創新領域,該區已是全國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胰島素、酶製劑生産基地,重要的新藥研發和産業化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