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日本“收入倍增計劃”為何能達到甚至超出預期效果,對日本經濟有深入研究的商務部研究院金柏松研究員認為有四點經驗。 準確定位政府干預與市場經濟自由度之間的平衡點。從日本政府制定的倍增計劃分析,日本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程度深入細緻,超出一般預想。不僅在公共計劃部分列有詳細實施方案,並且還是指令性任務,必須完成。而對民間部分以預測、展望形式制定計劃目標,以政府公共行動推動、誘導、促進企業發展。日本行會、商會在其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即政府依法行政,政府行動僅僅接觸行會、商會,原則上不觸及具體企業,政府通過行會商會指導、推動、促進企業發展,完成計劃。 提高國民收入水平關鍵在於提高勞動生産率。事實上國際社會在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競爭力時,更加注重勞動生産率、資本利潤率等效率指標。當前我國學者也提倡以增加收入,擴大有效需求,卻如當初日本企業界一樣,我國企業對提高勞動收入也一直存在反對聲音,從反對新&&的勞動法可見一斑。日本政府制定倍增計劃沒有盲目偏聽偏信任何一方意見,而是吸收學者意見,從經濟學基本原理出發,科學制定倍增計劃,提出提高勞動生産率一倍以上的情況下實現收入倍增。這等於逼迫企業不能繼續實行粗放式經營,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千方百計提高勞動生産率。 提高勞動生産率的關鍵在於徹底打擊侵犯知識産權的犯罪。在日本市場經濟體系下,一切與經濟有關的要素一旦進入經濟體系必然按照資本化運作,成為具備資本價值的資産,並且所有資産都有明確所有者,所有者權益不可侵犯。在日本,人們普遍接受知識産權不僅僅是資本利益,而且還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核心利益。但是知識産權、技術專利又是一種極容易流失、易遭到侵害的資本權益,因而需要舉國上下一致維護保護知識産權權益,司法和執法部門也以嚴格查處一切侵犯知識産權權益的行為為己任。此舉讓日本企業得以放開手腳,大量投資引進技術進行再研發,鼓勵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從而保證了企業提高勞動生産率對技術的需求,在實現員工收入持續提高的同時,企業國際競爭力也更上一層樓。 增加收入與擴大有效需求的關係。日本政府設計倍增計劃涉及如何擴大收入時,考慮了以下因素:一是在增加收入過程中縮小收入差距;二是更多地擴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三是培育工薪階層、中産階級。這不僅對擴大有效需求效果顯著,而且有利於社會穩定。在城市、企業方面縮小收入差距是通過“産業結構高度化”,淘汰落後産能,大企業重組、兼併、改造、提攜中小企業等方式加以實現。而縮小農民與城市收入差距則要困難得多。農林水産行業特點是提高勞動生産率慢於第二、第三産業,提高第一産業收入只有通過再分配機制:一是定期不斷提高農林水産品收購價格;二是財政投入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農林水産技術研究,適當補貼農業機械化作業等。
|